通州中小学为劳动教育插上“新质翅膀”

本文转自:劳动午报

体验流水线生产像素点模拟器作业,为初次来通州的游客设计旅游计划……近日,以“‘新质’赋能劳动教育 强体健心促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暨通州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在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举行,现场展示了通州区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结合地域文化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果,同时为与会中小学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此次会议以“新质生产力下的劳动教育变革”为核心,与会嘉宾观摩了3节通州区统筹设计的跨学科项目式劳动特色课程。课程通过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呈现了通州区劳动教育与前沿工业科技、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魅力。

在聚焦工业生产劳动的《设计美好“屏”生活》课程中,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师生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展开项目探究,合作创作未来屏幕应用场景下的工业设计作品;在《屏幕探秘 流水线生产像素点模拟器》课程中,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师生探索屏幕显示的基础原理,体验简单的流水线生产像素点模拟器作业,感受工业生产劳动的过程;在聚焦服务性劳动的《旅游规划师 带你玩转副中心(通州)》课程中,北京市通州区贡院小学的学生化身“劳动者”,为初次到通州游玩的游客精心设计一份旅游计划,在体验现代服务业劳动过程中感受旅游规划师的职业魅力,助力“通州故事”传播。

据了解,通州区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改革探索行动。其中,通州区教委依托区域资源开发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跨学科项目式劳动课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实践样例。采用“小学先行、逐级递进”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通州区小学劳动教育清单》,作为区域中小学编制校级劳动教育清单的参考。目前,小学阶段清单已研制完成,学校既可直接按照清单执行,又可以按照自身实际和特色进行动态调整,保障全区域100%小学落实“一校一清单”。下一步,通州区中学也将完成这一任务。此外,通州区增强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力度,通过与资源单位合作,为学生创造涵盖都市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全流程劳动实践场景。

通州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开发系列新质生产力劳动课程,打造集生产实训、创新孵化、职业体验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规划建设区级劳动教育中心,形成集劳动课程教学、教师教研培训、工作研究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劳动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我们开展的劳动教育已经不是传统的农耕劳动教育,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来开展,根据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长需要来设置课程。”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在劳动课程实施中注重科技性与前瞻性,借助新技术突破劳动教育的物理时空限制,搭建劳动教育智能应用场景,促成劳动课程实施的日常化和多样化。比如,在“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任务群中,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践,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

北京市教委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今后,北京中小学校将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以劳动教育清单为抓手,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以丰富教育资源为支撑,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实践性,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