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这件事!
对14岁的孩子来说,就像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
可不少孩子,在这冒险里晕头转向,搞不清学习的“真相”,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大家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还有学生会觉得,自己努力了没有获得回报。
针对这种情况!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看清学习的真相,找到足够的学习动机呢?
作为家长,不妨为孩子收藏吧。
01
跳出“为分学”的认知
你知道吗?
14岁的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
很多孩子觉得:
学习就是为了拿高分,分数是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
可这么想的话。
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孩子很难真正投入进去。
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表面上是为了分数,实际上带来的益处有很多。
比如,在历史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在数学中发现数字的美,在语文中找到活力和智慧。
跳出“为分学”的认知。
同学们方能真正爱上学习,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足够的动机。
所以啊,同学们别光盯着分数!
多去发现知识本身的美,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
不管是数学里奇妙的公式,还是语文中优美的诗词,都有独特的魅力。
当你真正爱上知识,看清知识的魅力。
那么学习这件事,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
02
打破“题海战术”的枷锁
有一些学生。
他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大家会觉得,做题越多越好!
于是,每天扎进题海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可做了一堆题的结果呢?
他们的成绩还是上不去,这是因为没抓住学习方法的核心。
爱因斯坦说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做聪明的同学,需要打破“题海战术”的误区,找到契合自己的方法。
找到方法之后,学习就变得简单了。
做题又快又准,成绩也一路飙升,同学们才容易尝到成绩突破的甜头。
做题是手段,不是目的。
别盲目追求做题数量,要学会总结解题方法,举一反三。
就像搭积木,掌握了搭建的技巧,不管积木怎么变,都能轻松应对。
03
走出“自我封闭”的天地
到了青春期。
同学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会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觉得学习就是自己的事儿,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
可这么做真的好吗?
实际上,大家很容易错过很多学习机会。
别闭门造车,多和同学交流!
这样的互动,有助于大家找到更契合的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所以,同学们: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和同学老师多交流,能拓宽你的视野,让你看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
别怕互动,别怕丢面子!
大胆去问同学和老师,说不定就能解决困扰你很久的问题。
04
摆脱“急于求成”的心态
14岁的孩子!
他们往往对学习成果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马上看到回报。
可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
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让大家变得焦虑。
举个例子来说:
有个叫小瑶的女生,刚上初中时成绩不太好。
她特别着急,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都学到很晚。
可一段时间下来!
她的成绩不但没提高,身体还累垮了。
后来她调整心态,不再那么看重短期成绩,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
慢慢地,她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成绩也稳步提升。
学习就像种庄稼,得一步一步来。
别老想着一下子就收获满满的果实,享受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你会发现学习其实很美好。
05
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习惯:
他们习惯了,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学习,思维比较固化,缺乏创新思维。
可创新思维,越来越重要。
尤其中考出题方面!
很多题目,会考验同学们的认知和知识面。
如果大家的思维,被条条框框约束了,将很难把握住这些分数。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学习方法,也不能局限于老师所说的。
大家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去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说不定你的一个小创意,就能让你在学习上脱颖而出,让你发现自身的潜力。
结语
看清学习的“真相”!
同学们才能在学习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期待每一位学子。
都能在学习生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之道,并且收获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