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商丘日报
本期话题:网友“西幻”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说,单位这几年招来几个重量级的人才,全来自名校,有一个还是双一流高校,可干起工作来却拖泥带水,会议纪要写不好,无人机拍摄搞不掂,总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样样都不咋的。不像是真学霸,倒像是小镇做题家“刷题”刷出来的假学霸。
杰说家教: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到高中阶段的双休,教育已从“育分”转向“育人”,既要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政策正推动教育从被动填鸭到主动学习,不仅是对学生负担的物理性削减,更是对教育生态的重构,其目的是要培养更具创造力、自主性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真正实现“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育人目标。
但一些家长还没看懂国家的教育政策,仍在周末把孩子送到奥数班、英语集训营,还有的请了一对一私教。“五一”假期期间,商丘市的国悦府小区举办了业主联谊活动,主持人邀请一名六年级的小业主上台表演,这孩子自信满满、口若悬河地一口气背出几十首古诗,顿时引来掌声一片。当主持人问他小区里的花和树能认识多少时,他一下语塞,闹了个大红脸。只知道博闻强记,忽略了观察四季,这种割裂的培养方式,正在制造大量的“知识容器型”人才。
3月8日,全国人大《工作报告》提出,修改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国苦西方“卡脖子”久矣,破局之道就在于多培养崇尚科学的创新性人才。可人才从哪里来?就在一届又一届的高中学生里。商丘市教育学者邵红卫认为,死记硬背、靠刷题考高分培养出来的不是真人才,高中阶段应破除低效勤奋,建构学习系统,只有那些善于从知识搬运转向思维锻造的学生才能成为学霸。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了学生的六大素养,其中“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前不久,在商丘市一所中学的科技节上,一场特殊的实验引发热议:两组学生分别组装无人机。甲组五名学生成绩突出,其中还有一人是上届科技节的亚军,比赛中在传感器调试环节频频失误;乙组六名普通班学生凭借对无人机的长期观察,设计出了具有生态监测功能的创新模型。比赛还没等宣布结果,已是高下立判,这场实验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真假学霸的认知迷雾。
著名教育学者周国平曾提出“知识的三重境界”理论:信息储存、认知重构、实践创新。当前被家长广泛认可的能背会考式的“知识容器型”人才,恰恰停留在第一重境界,而这种成绩出众、荣誉等身却缺乏创新精神的花草样的假学霸,永远长不成杨昌济先生眼中“拄长天”的“大木”。
真正的学霸培养,不是制造完美复刻标准答案的“人形数据库”,而是培育具有生命力的“思维生态系统”。当我们的孩子既能背诵“落霞与孤鹜齐飞”,也能解读梧桐年轮里的气候密码——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实现了“让知识回归生活,让思维照亮未来”的育人理想。
《杰说家教》栏目垂询电话:0370-2616006
手机:13849660198(微信同号),欢迎网友提供话题,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