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情把孩子留在校园

本文转自:玉溪日报

用感情把孩子留在校园

——新平县第二中学探索推出情感浸润式育人体系

□ 本报记者 张思思

   “一个也不能少,个个都要好。”这是新平县第二中学情感浸润式育人体系的核心理念。近来,面对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生厌学、辍学等问题,该校创新推出情感浸润式育人体系,通过爱的陪伴与精准教育,为成绩不稳定的学生重树学习信心,破解学生厌学难题,让教育真正回归初心。

    个性化班级:

让厌学学生重树学习信心

   “把每一个学生留在校园,才有机会了解他们的需求。”新平县第二中学校长张忠伟表示。针对七年级、八年级厌学情绪严重、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学校在保留原班籍的前提下,组建了两个个性化班级,实行“一生一档”“一生一方案”管理模式,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管理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在这里,课程难度降低,文化课仅占国家标准课时的三分之二,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音、体、美、劳活动和奖励性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篮球、象棋、茶艺等特色课程,甚至参与劳动基地管理。每堂课学生都能得到教师鼓励与肯定,在学习中不断拥有获得感和成就感。目前,已有16名学生成功回归原班级,其中2人还担任了班委。

    最强师资+心理关怀:

用教育情怀点亮希望

    面对特殊学生群体,新平县第二中学组建了由校长亲自带班、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力突出教师参与的团队。这些教师兴趣爱好广泛,拥有音、体、美、劳等方面特长,其主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走进学生内心。

    家访校访常态化也让家校关系从“相互指责”转为“共情合作”。个性化班级组建后,教师团队主动承担起解决学生厌学难题的责任,进行实地家访或信息家访,交流中相互开诚布公,充分交流学生的行为表现。老师运用所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向家长分析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原因,共同探讨教育好学生的联动措施。个性化班级家长会家长参与率显著提高,许多长期在外打工或离异家庭的家长开始主动到校沟通,家校联动成效显著。

开齐课程+丰富活动:

让学生爱上校园

    为从源头上减少厌学情绪,学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开足开齐课程,在文化课程和音、体、美、劳等课程交叉进行中,让学生得到兴趣的培养和负面情绪的消除。通过课后服务开展集体赛事、社会实践等活动,努力让学生“每天都有好心情”。张忠伟表示:“对于学校,一个学生只是千分之一,但对于家庭却是百分之百。我们必须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身心健康基础。”

    如今,新平县第二中学的家长教育参与度从35%提升至89%,2024年6月新平县第二中学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实现了参考率100%。个性化教育模式不仅是破解学生厌学难题的有益尝试,也是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有效实践。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5月07日 16: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