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育全人 让生命竞绽放——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创新构建“三三三”教学新路径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是多元共生的舞台。

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贯彻“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理念,聚焦“为未来育全人”教育目标,聚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创新构建“三三三”教学路径——通过“三项关键能力”夯实育人根基,依托“三课堂育人生态”拓宽成长空间,强化“三团队融合互补”凝聚发展动能,形成“教学有光、成长有路”的特色育人模式,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巴科学子闪耀舞台

锻造“三项关键能力”

构建“思维-表达-实践”育人链条

面对未来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学校以“能想、能说、能做”为能力培养主轴,依托真问题、真情境、真探究,构建“思维-表达-实践”一体化育人链条。

在真问题中思考,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搭建“人文+科技”“理论+实践”多元融合平台,定期组织反思性研讨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真情景中表达,通过“善雅之声”广播站、模拟联合国课程、戏剧教育模式三大载体,形成“日常浸润+专题训练+舞台展示”的阶梯式育人体系。

▲学生参加播音员选拔

在真探究中实践,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设立校园创新科学工坊,开展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等,让学生在创造性实践、公益性实践中锤炼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

从灌输知识到点燃火焰,巴科学子在多元舞台上绽放光彩,过去一年来,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11个、国家级奖项22个、省部级奖项64个、区级奖项346个。

打造“三课堂生态圈”

贯通社会-学校-学科育人场域

置身新时代发展浪潮之中,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出发点,而不是成长的唯一半径。学校着力打破课堂边界,构建起“社会大课堂-学校中课堂-学科小课堂”协同联动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用好社会大课堂,实现“知行合一”。学校通过建立传统村落实践基地、创建国际课程中心、组建社会导师库,已累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82场,为巴科学子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

建好学校中课堂,彰显“多元融合”。学校着力打造“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模拟招聘日”品牌活动矩阵,开发科技创新、人文素养、艺术审美等领域的精品社团选修课,开展特色艺体赛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体育节上奋力冲刺

深耕学科小课堂,注重“精准高效”。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开发多学科融合课程,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构建智慧课堂,引导教师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准高效。

随着课堂边界的扩展,课程建设也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学校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23节、市级特色校本课程26门。

强化“三团队协作”

凝聚“管理-教学-科研”育人合力

教育变革需要教师的深度参与。巴蜀科学城中学着力促进管理团队、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深度融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师资支撑。

精准施策,锻造管理团队。建立教育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实施“青蓝结对”计划,完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促进教师梯队建设。

协同创新,提升教学团队。组织不同学科教师组建跨学科教研组,同一学科教师定期开展同课异构研讨,同步建立家校教学反馈制度,持续为教学创新注入新动能。

▲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整合资源,赋能科研团队。通过联合高校深度研究、实施青年科研骨干培养计划、实行导师助力培养、搭建科研成果平台等方式,整合多方资源,有效提升教师科研攻关能力。

教育改革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模式创新本身,而在于能否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独特光彩。巴蜀科学城中学的“三三三”路径,让学校成为师生竞相绽放的生命场域,让教育拥有了照亮未来的力量。这束光,照亮了巴科学子的成长之路,也照亮了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奋进征程。

(文秀月 黄丹)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