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北区和平小学 郑 幸
“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为劳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系统分析政策背景与实践需求,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劳动素养培养模式,提出课程优化、家校联动、资源开发、评价改革四大实施策略,并结合实证研究验证了实践效果,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 劳动素养 实践育人 课程融合 协同育人
一、政策背景与现实意义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为劳动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从时间维度看,课业负担的减轻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从空间维度看,教育主阵地的回归使学校成为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这种政策环境下的劳动教育,已从传统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1]。
深入分析发现,“双减”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以其独特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特征,有效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劳动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实践策略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创新重构是劳动教育实施的核心。我校建立了“三维立体”课程框架:基础型课程注重生活技能培养,包括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等内容;拓展型课程强调学科融合,开发了“劳动+科学”“劳动+艺术”等跨学科项目;特色型课程立足地域资源,设计了农耕体验、非遗传承等特色活动。这种课程体系既保证了教育的基础性,又体现了发展的多样性。
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突破了劳动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五个一”工程:一份家庭劳动清单、一本劳动成长手册、一系列亲子劳动活动、一个家长讲师团、一套评价反馈机制,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良性循环。在节假日期间,我校精心策划了“家庭劳动主题周”活动,成功将劳动教育的触角延伸至家庭,确保了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三、资源开发与实施创新
资源整合是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校内,我们改造闲置空间建设“劳动实践中心”,设立种植区、手工坊、生活技能教室等功能区;在社区,与周边单位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项目;在师资方面,组建“1+N”指导教师团队(1名专职教师+N名学科教师),提升指导的专业性。
实施过程中注重项目化、情境化设计[3]。以“校园生态区”项目为例,学生需亲历从规划设计至市场营销的完整流程,涵盖种植养护与产品加工,此过程不仅锤炼了他们的劳动技能,更在规划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上实现了显著提升。这种真实情境中的劳动体验,使学习更具意义感和成就感。
四、评价改革与成效分析
创新评价机制是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校构建了“三维六项”评价体系:过程维度关注参与度、进步度;结果维度考察技能掌握、成果质量;发展维度评价习惯养成、精神培育。通过“劳动护照”记录成长轨迹,“劳动银行”积累实践积分,“劳动博览会”展示教育成果,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和可视化。
根据家长满意度调查报告,学生日均劳动时间显著增加,从8.3分钟增至20.5分钟;生活技能达标率也有所提升,从58%提升至75%。此外,家长满意度达88.2%,显示出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普遍认可。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责任感、合作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显著进步。这些成效充分证明,劳动教育在“双减”背景下不仅具有实施的必要性,更展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
结论与展望
“双减”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协同化的育人机制、特色化的资源开发和科学化的评价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4]。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之道,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以期更有力地支撑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03-20.
[3] 班建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1(5):12-21.
[4] 徐长发.劳动教育赋能“双减”政策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2(8):45-50.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年度专项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与实践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ZJY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