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第二届数智化教研融合发展大会暨中华出版促进会教研成果融合出版专委会成立大会在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举行,来自全国教育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学生代表1000余人,以“数智聚变 教研共生”为主题,探讨数智化教研与融合出版的双向赋能路径。
▲大会现场
“此次大会为全国教育数字化提供新思路、新路径,也为科学城高新区乃至整个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久鹏在致辞时表示,科学城高新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高久鹏
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背景、意义、总体要求、关键任务、组织保障等内容作了深度解读。他指出,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要从战略上把握落实的路径,整体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内在规律性,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
▲周洪宇
AI(人工智能)何以重塑教育生态?未来发展路径是什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监事长、教育数字人推进工作组组长张少刚带来了主题为《AI 赋能催生新形态教育》的报告。他指出,AI时代,教材无论内容、形式、呈现方式等都将发生变化,但教师的情感引导、价值观塑造功能不可替代,“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情感联结能力和AI 工具驾驭能力。”张少刚说。
▲ 张少刚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编审马宪平在题为《面向未来的数智教育与课程变革》的报告中提出“五不能丢”:一是不能丢教育的初心。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信息和知识,但无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不能丢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比如,3000个中文汉字的认知认识,数学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等;三是不能丢师生间丰富的情感交流;四是不能丢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引领;五是不能丢学生的强壮身体和心理健康。
▲马宪平
当天,中华出版促进会教研成果融合出版专委会正式揭牌成立,将通过设立出版专项、学术活动开展与数字平台建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改革创新;联合学校、出版社、科技企业等单位委员,探索“内容+技术+传播”的融合出版新模式,形成教研融合发展的生态。
大会现场还发布了“数智化教研融合发展计划”“‘生活・实践’教育成果出版计划”,签署“数字化教研出版服务平台共建”“融合教研成果孵化基地区域共建”“首批成果集共建孵化出版”三项战略合作协议,以实现教育智慧与出版产业力量的深度融合。
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华出版促进会教研成果融合出版专委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委会、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重庆市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委会、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