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担当孩子“成长合伙人”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解锁五育并举的生活密码

家校共育担当孩子“成长合伙人”

    奶奶执教“家务小能手”课堂。

    亲子跳绳的欢快节拍在操场跃动,云端故事会的温柔声线穿透屏幕,银发志愿者手把手传授叠衣技巧……汉阳区德才小学一场以家庭为支点的“成长合伙人”计划,将“德智体美劳”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教育。

    ■ 祖辈教劳动:巧手传承生活智慧

    “请同学们像我这样,先把衣服铺平整,袖子对齐,再对折……”4月21日下午,在“家务小能手”课堂上,刘奶奶正耐心地教孩子们叠衣服。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步骤。孩子们端坐在书桌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奶奶的动作。

    “看,先把衣服背面朝上铺平,两只袖子往中间折,像小翅膀一样收好。”刘奶奶动作轻柔却利落,手中的校服转眼间变得方方正正。“然后从下往上对折一次,再折一次,衣服就乖乖‘躺’好啦!”孩子们跃跃欲试,学着奶奶的样子摆弄起自己的衣服。

    德才小学为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促进家校共育,开展了“成长合伙人——爷爷奶奶教劳动”主题活动。不仅落实劳动课程,布置家庭劳动实践任务,开设特色劳动社团,还特别邀请经验丰富的“巧手奶奶”“智慧爷爷”担任志愿者,走进校园开设“家务小能手”亲子课堂。爷爷奶奶们手把手教孩子们择菜、缝纽扣、收纳物品等生活技能,并分享传统家务中的智慧。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主动帮忙洗碗、整理房间,还骄傲地说‘这是奶奶教我的秘诀’!”

    通过“爷爷奶奶教劳动”这类活动,既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生活技能,又让隔代亲情在共同劳动中更加紧密。5月的“劳动技能大赛”上,孩子们将进行家务劳动技能大比拼,他们即将展示的不仅是能力,更是一个个家庭传承的生活智慧。

    ■ 爸爸陪运动:汗水浇筑强健体魄

    “爸爸,加油!再快一点!”学校的操场上,一年级学生小宇和父亲紧握长绳,在亲子双人跳环节中默契配合。父亲弯着腰迁就孩子的高度,小宇仰头笑着调整节奏,两人最终以流畅的动作摘得“亲子跳”冠军。“学校每周推送的‘周末亲子运动贴士’帮了大忙!”小宇父亲感慨道,“从跳绳标准到训练技巧,我们坚持在人人通平台打卡,孩子体能和技能都进步飞快。”

    这场“爸爸陪运动”跳绳大赛,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场景创新。平日西装革履的父亲们挽袖上阵,与孩子共同挑战单人跳、接力跳等环节。在双人跳环节,300组家庭需面对面共握长绳,通过反复磨合寻找默契。有的家庭起初屡屡绊绳,却在互相鼓励中渐入佳境;有的父亲特意放慢节奏,用“低空慢摇”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学校每周五通过人人通平台推送分级运动指南,涵盖跳绳、球类等家庭易操作项目,并设立“运动打卡广场”。家长上传的亲子锻炼视频中,既有客厅里的趣味体能游戏,也有公园里的户外挑战,参与家庭的父亲陪伴运动时长明显增多。

    ■ 妈妈伴阅读:书香浸润思维成长

    “小兔子为什么要把种子种下去呢?”每周三晚7时30分,一(3)班的“妈妈云端故事会”准时开始。在学校精心准备的“亲子阅读指导”的帮助下,温柔又智慧的妈妈们都学会了运用“预测——提问——联想”三步法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学校的“人人通活动广场”里,妈妈和宝贝们也读得火热,小读者们手捧绘本,眼神专注而明亮,随着妈妈的轻声朗读,时而欢笑,时而沉思。平日里忙碌的妈妈们此刻化身“故事主播”,用温柔的嗓音和生动的表情,将文字化作绚丽的画面。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亲子角色扮演,家长与孩子分饰书中人物,通过对话和动作重现故事情节,共同投入故事绘本中,妈妈们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和孩子一起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学校将“家校共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妈妈伴阅读”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的阅读表现,更重视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通过“妈妈云端故事会”这样的创新形式,让亲子共读成为每个家庭的美好日常。

    ■ 家校协同:让五育扎根生活土壤

    当专业教育理念与家庭教养智慧相互滋养,“五育并举”便真正落地生根。“成长合伙人”家庭教育亲子活动将教育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生活即教育”的特色模式。

    德才小学校长明媛介绍,“成长合伙人”计划通过场景重构、角色重塑和评价创新,将五育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教育。运动场从校园拓展到家庭客厅,劳动课堂从教室延伸至社区菜地,阅读空间从图书馆渗透到家庭飘窗,构建起“处处可育人”的立体场域。父亲成为体质健康“第一责任人”,母亲转型阅读思维引导者,祖辈化身劳动智慧传播者,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合伙人”。

    明校长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这种理念与模式的融合让教育通过家风传承潜移默化,智育在生活实践中自然习得,体育变成亲子互动的快乐时光,美育融入衣食住行的点滴细节,劳育转化为家庭责任的分担,最终实现“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特色育人效果,让孩子在创新融合的学校教育和智慧温馨的家庭教育中“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杨幸慈 杨喆)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