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热”需冷思考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何为 邓林峰

  近年来,高校“教资热”持续升温。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教资)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22.9万人次跃升至2023年的1265万人次,这个数字2024年仍在上升。这股热潮是一个“风向标”,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亟需理性审视。

  在高校图书馆、自习室,捧着《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的学生随处可见,许多非师范生将教资列为“必过科目”。这样的跨界考证背后存在多重社会情绪的交织。社会焦虑是外因。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教师成了“稳定职业”的代名词,不少学生秉持“多个证书多条路”的信条参与教资考试。信心不足是内因。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转道参加就业前景不错的专业的资格考试。教培自媒体是推手。营销泛滥,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羊群效应”。

  其实,“教资热”背后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其一,高估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证书只是教师行业的“准入”,而要成为“在编”,还需通过激烈的公开教师招聘考试。非师范生因缺乏系统性教学技能训练,在岗位竞聘中胜出较难。其二,失焦的跨界就业认知。一些学生分散精力考教资,忽视了本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将个人成长异化为“证书竞赛”,最终可能得不偿失。其三,不切实际的职业想象。在“一编难求”的现状下,滤镜式的职业想象遮蔽了教师行业已从“稳定优先”转向“能者生存”的现状。在教师过剩与师范转型的现实中,要真正获得职业安全感,不能迷信行业生态位的稳定,要靠“一专多能”的真本领。真正的竞争力,不是证书堆砌的“虚假繁荣”,而是扎根专业、直面挑战的能力。与其在考证的迷途中焦虑,不如深耕专业,毕竟最终定义个人价值的,是“我能做什么”,而非“我有什么证书”。

  破解“教资热”背后的困局,还需多方合力。学生要以职业规划为导向,在校要重视专业学习,择业要摒弃对“编”的执念,毕竟一技傍身走天下,行行都能出状元。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增设拓展实践课程,健全学业预警与职业分流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对学生就业宣传和择业引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方向。在社会层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整治虚假教培营销,努力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和拓宽就业渠道,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4月24日 17:0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