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孔建慧 王刚强 曹斌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21日 10版)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依托学校优良办学传统,面对新的挑战,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抢抓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努力建设合作、开放、竞争、和谐的高水平教学型学院,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现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应用化学5个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为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纺织工程为浙江省一流专业、绍兴市重点专业。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纺织服装专业人才为目标,建立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创意设计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内教学与国际合作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 打造“三位三融”教学模式
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校教育、数智技术、企业生产“三位”,打造“AIGC+时尚设计”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三位融通”,实现课程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培养规格对接岗位标准、教学内容更新对接数智技术“三对接”;协同数智技术研发、协同技术转化、协同数智技术推广“三协同”;教师进平台、学生进项目、教学进现场“三进入”。在“三位三融”课程教学模式下,学院重构教学内容,建设知识图谱,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共性教育需求。借助数智技术教育平台,通过精准教学、论坛交流、AIGC技能提升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教学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数智化技术为动能 建设课程知识图谱库
学院以培养有智能制造、创新能力、互联网思维、国际视野的高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应用拓展3个方面分批重构课程,重新梳理、提取知识点并进行结构化设计,开发课程知识图谱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积极将知识图谱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应用,逐步完善课程知识图谱库。依托学校、产教融合平台、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及校企合作教学平台和协同育人平台等,充分收集与挖掘企业资源,建设实践应用知识图谱库,关联课程知识点,构建学生高阶学习框架。
以产教融合为依托 构建“多功能”实验平台
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学院构建“一体两类三层多功能平台”的资源框架体系,打造一体化人工智能软件资源体系;推进建设实体实验资源与虚拟实验资源互补的两类实验资源;将三维人体建模效果与虚拟缝纫、服装服饰材料虚拟现实资源库、产品展示增强现实资源库三层次的实验资源相结合,同时搭载集理论知识、实验操作、项目设计、开放共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提升教学质量。
以产教融合为基础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吸纳企业资深员工、科技人员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向学生分享职业经验,引导学生做专项课题研究,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企业导师帮助学生完成课程成果,提高产品的市场转化率,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专业课程策划设计方面,组织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设计,把握企业季度设计主题,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设计实验。对接市场推进成果转化,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平台作为学生实习实训资源,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以校企合作为纽带 建立校企“双元”评价体系
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教师互担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通过产教学协同、工学交替等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教学过程开放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构建校企“双元”评价体系,由学校、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培养质量综合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参与积极性、专业能力、项目实践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学生的表现,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结合整个实训过程中企业导师、课程导师和实训项目负责人的综合评价,以项目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成绩优异者获得企业资金支持或技术支持,进一步拓展课程领域。
(作者:孔建慧 王刚强 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