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曦
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孙阳)没有固定上下课时间、每个同学的上课内容都不同、学习疑问能二十四小时即时响应……2024年秋季新学期,不少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选上了一门“神秘”课程。
近日,这个由清华大学研发的“全AI守护课堂”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据了解,这款名为“MAIC”的智能教学系统通过大模型多智能体技术重构教育场景,探索出AI(人工智能)服务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新型在线学习模式。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MAIC平台研发负责人于济凡表示,“MAIC”通过构建一个以大语言模型为基底,包含教师、助教、同学等多个智能体、以AI辅助学生全学习过程的高临场感可配置学习课堂,支持教师的智能化备课、学生的高水平个性化学习,实现“一人一课堂”的教学过程“无人驾驶”。
当前,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正在政策引领下持续落地实践。去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今年,北京、广东等多地陆续出台方案,加速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北京计划培育“京娃”系列智能体、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应用场景等系列举措;广东则在4月推出方案,明确要求:原则上,小学一到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五、六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七、八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
“过去,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工作消耗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AI技术可以‘解放’老师,做立德树人、管控学生感受等高阶性工作。”于济凡认为,AI与教育的融合,既要看AI技术能力,也要看教育规模和体量。中国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再配合庞大的教育体量和市场,有潜力和前景从“跟跑者”变成“引领者”,以中国示范带动世界发展。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并明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等任务。
近年来,随着创新技术逐步融入教育普及化、个性化,从广播电视教育到大规模在线课程,从在线直播到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AI智能体正在加速与教育链接的步伐。今年以来,多地学校宣布接入AI智能体以提升教学效能。从“MAIC”的研发思路来看,则更关注教师和学生与多个AI智能体协同状态下,数智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于济凡。受访者供图
于济凡介绍,教育领域的多智能体一方面要做到“解决任务”,例如通过协作、交流、分工的方式,完成单一模型或单一智能体无法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要聚焦“社会模拟”,学校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不论是学生之间互动还是学生教师间互动,以及各种体育、创新活动中的配合,教育场景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模拟,来为学习提供充分的社会临场感。
“多智能体技术虽然是一个‘方法’而非‘目的’,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路径上非常契合,既可以创设新范式教育环境,又可以从真实的教育场景中找到深入、困难的问题,反过来向技术领域提出新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一个很有趣的对话和呼应。”于济凡表示。
在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加速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仍需要树立安全屏障,深化理性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从保障重点平台高质量运行、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安全保障三方面做出了部署。于济凡认为,未来教育和AI融合,还应关注很多其他安全问题,比如认知负荷外移、虚假内容造成的认知偏误等,这些需要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终形成技术和伦理两方面约束。
“从目前来看,为了培养AI原生时代具有先进性的未来创新人才,现在开始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式使用AI、培养教师的AI能力等,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战略意义的。”于济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