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平凉日报
□本报记 齐荣
清晨的校园里,琅琅书声与晨光交织;午后的图书角旁,师生共读的身影成为风景。近年来,我市以“建设书香校园,深化全民阅读”为目标,统筹推进青少年读书行动,通过创新机制、拓展载体、融合教学,让阅读之风吹遍城乡校园,浸润千家万户。
“阅读是立德树人的根基。”2024年初,《平凉市全域建设书香校园深化青少年读书行动实施意见》的出台,为全民阅读工程锚定方向。与此同时,《平凉市第十一届中小学读书节活动实施方案》同步落地,围绕“践行全科阅读理念,创新读书育人路径”主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持续举办主题演讲、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师生在书香浸润中开启成长新篇。
在静宁县城关小学读书角一隅,五年级学生王小雨正用自制的“诗词书签”交换图书。“这是朱彦军老师教我们的方法,他说每本书里都藏着密码。”她口中的朱彦军,正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亚军获得者。近年来,一场以朱彦军为主角的读书报告会点燃全市“诗词热”,各校相继开展诗词擂台赛、经典诵读展演,传统文化在琅琅书声中焕发新生。
这股阅读热潮的背后,是教育系统的多元实践。华亭市面向中小学师生、家长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系列活动,围绕抓“三读”、培“四型”,落实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四位一体”阅读能力提升工程,为广大师生、家长阅读能力提升创设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庄浪县“书香陇原·庄浪阅读月”吸引上万人参与诗歌朗诵;通过落实“校长读书工程”,发挥“领头雁”作用,实施“蒲公英”工程,培养“金种子”教师;公益组织捐赠的图书流向偏远乡村学校,许多读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老师感慨:“现在课间少了追逐打闹,多了静心阅读的孩子,连家长接送时都会在‘候读区’翻几页书。”
2024年5月,平凉提交书面申请加入新教育实验项目,静宁县成为试点,聚焦县域教育品质提升,并在全市逐步推广。走进静宁三中的“易趣课堂”,物理老师正将《易经》中的“阴阳平衡”融入力学教学;南关小学的科技阅读课上,AR技术让《天工开物》中的纺织机立体旋转;八里学区的孩子们捧着《齐民要术》蹲在田埂观察作物生长。这些场景折射出教育者的匠心——阅读厅与图书角不仅是读书空间,更成为跨学科育人的实践场。
教学改革的深化让阅读扎根课堂。按照“一县(市、区)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目标,市教科所推动的“群文阅读”实验项目覆盖所有县区,结合省级教改项目推进、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等案例组成数字资源库成为教师“智慧锦囊”。崆峒区解放路小学将崆峒武术文化编入特色课间活动,灵台县梁原乡杜家沟小学把《针灸甲乙经》带入科学课堂,地域文化在书页间流淌。市教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语文教材为核心,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群文阅读,学生一学期能精读5本名著,泛读20余篇佳作。”
数字技术为传统阅读插上翅膀。全市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平凉智慧教育云平台、电子阅读器、电子阅读大屏等平台,添列儿童趣味阅读、红色党建文化、经典著作等数字阅读系列作品,建设富有科技感、多元化的校园图书馆,帮助师生获得数字阅读体验的文化自觉和拓展便捷的读书途径,精准推送让阅读更“懂”人心。
书香漫出校园,浸润整座城市。平凉市铁路中学组织团员赴崆峒区档案文献展馆,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最美读书人”“书画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泾川县“泾水领读者”,通过直播带读,每周围绕一本书进行深度解析,惠及了更多人;社区“共享书柜”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每逢周末,市图书馆里,学生、教师、市民共聚一堂,书页翻动声与窗外的泾水河涛声共鸣。
“今后,重点要把新教育实验与书香校园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以校家社协同、师生共同参与为路径,让有形的阅读逐步沉淀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校园阅读生态中,书香定能致远。”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阅读是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一场场始于校园的阅读革命,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教育生态。当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平凉学子用行动证明: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