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家书中的家教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张謇不仅是晚清状元,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而且中年得子,倍加疼爱,但并不溺爱,而是非常注重教育方法。张謇教子的方式之一就是写信,他在不同时段写给张孝若的信,被后者冠以“父训”之名,精心保存。

养生处世皆须修

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但成才的前提是成人。成人包括身体与性格两方面。孩童时期,子女的身体状况莫不使父母牵挂。孩子生病,父亲担心,张謇也是一样,每逢得知孝若生病的消息,张謇总是心痛不已。为了强身健体,张謇反复叮嘱孝若注意饮食起居,万不可大意,更不可任意。就连生活细节,张謇也时常提醒,告诉孝若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须睡足八小时,方有精神;天凉之后睡觉须盖棉被,须适时添衣保暖。张謇认为养生须从饮食做起,日常生活尽量做到“食少油,勿过饱”,尤其不要贪嘴吃零食,“不乱吃,所以清胃也”。养成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核心内容不外乎让其形成“自律”与“自制”的能力,张謇“睡好觉”“不乱吃”的要求也意在于此。

为了强身健体,张謇令孝若练习拳法,名曰“母子拳”,为他聘请了教练,定期加以指导,要求孝若于读书间隙进行习练。后来,张謇又建议孝若每日课后练习一段“柔软操”。这些拳操类似课间体操,可以让孝若在久坐学习之后,舒展筋骨,活动身体,有利于调节身心、增强活力。

除了养生之法,张謇还特别重视对孝若处世之方的培养,要求孝若“对教师须温敬,对同学须谦谨”,平日不要八卦闲聊,浪费时间;更不要随意雌黄他人,以免惹出误会,甚至酿成是非;遇事感物,尽量少发议论,因为“议论高,招人忌;议论鄙陋,惹人訾”。张謇建议孝若与同学互相劝诫,共同长进。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儿处人须时时记定‘泛爱众而亲仁’一语。尤须记‘谨而信’一语。”“谨而信”不仅是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张謇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诫其子要“平心慎语,爱身重名”。处事接物只要做到持中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便是“谨而信”的最好体现。在此基础之上,再上升为“泛爱众”,便会使自己的道德境界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学业用功重方法

儿童是人生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段,与其他父亲一样,张謇鼓励孝若用功读书,树立勤学之志。不过,张謇更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他在信中写道,只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意读书,即使“能有两三小时”,也“不愁不长进”。他对孝若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须知用功乃终身事,非独为入高等小学要用功也。”学习要“用心”,一般人都知道,但张謇强调学习须“虚心”,须“静心”,“但须按定日程,静心为之”。

同时,讲究方法、提高效率也很重要。学习本身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是一种“吃苦”之事,但主动学习、带着目标与使命去学,便会体会到“苦中之乐”。用张謇的话说,“能于辛苦中得有乐趣,则天机自活”,学习效率自会大为提升。张謇强调学习的常态化进程,认为读书“不可过锐,过锐既虑不足持久,亦虑有妨身体”。可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仅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方法。

书法是传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日常功课,为了提高孝若的书写水平,张謇在信中传授临摹诀窍:“须照样笔笔到,初似拘苦,久之笔熟,即自然矣。”他为孝若讲解练习书法的“影临”与“对临”之法,推介名帖,品鉴佳作。看到孝若“学山谷书颇能形似”,张謇“甚喜”。为了让孝若的书法更为精进,张謇在信中告诉他:“学山谷书,须知山谷之所学。”张謇是著名书法家,他对于孝若书法技艺的指点,自然有其精妙独到之处。

张謇从孝若的来信中觉察到他“有畏习国学、国文之心”,乃明告其“此大病也”。除了对孝若原信中的字句错误时加批改外,张謇还语重心长地向他讲解学好国学、国文的重要性:“一国必有国学,必有国文。……此二事非于十五六七岁学之,不能终身受用。”此时的张孝若正处于张謇认为的学习国文“黄金期”,张謇希望他用两年的时间“注重于国学、国文”,“俟国学、国文稍积根柢”,然后再上留美预备学校,学习英文、算学等功课。

作为“文科”状元的张謇,还在信中与孝若交流英文学习心得:“英文亦须熟读,此不独为识字,兼有音节、语气之关系,此理与中文消息正通。”张謇从语言学规律方面强调了“音”“形”“意”的关联性,提示了一种全方面、立体式的语言学习方法。张謇从英文老师处得悉孝若“英文读法不切实,亦不肯熟读”后,专门写信告诉他:“英文最重音读,不切实则音不准;不熟读则语法不合,虽学犹未学矣!”张謇提醒孝若,英语学习不可等闲视之,如果英语学不好,“何以出洋游学?何以进清华预科?”他建议孝若与外国教员相处,可直接用外语进行交流,将英语学习用之于日常生活,以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一度孝若听外国教员授课有些困难,张謇劝他要坚持,“大约过一月(难度)必渐减,更一月(听说)必渐通”。张謇还要求孝若阅读专业课程的英文原著,即“用英文语学他科学”,张謇认为此举可收“两益”之效。这一办法对于今天的高校学子而言,依然不失借鉴意义。

家教遗风可借鉴

人格教育在张謇给孝若信中随处可见,可谓张謇家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张謇坚信“若人格无亏,则事即艰厄,不至失败,即失败而非堕落。反是则事败而人随之矣”,要求孝若时时检束自己,养成良好人格。

张謇不仅言传,更注重身教。他在给孝若的信中,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一方面不时提起自己当年奋进的事例,另一方面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讲给孝若,不仅给孝若树立了人生的榜样,而且增加了这种“榜样”的亲近感与可视性。

张謇尽量让孝若将体察国势与体念父心联系在一起,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以救国为己任。张謇的救国救民思想并未停留于坐言层面,而是从我做起,施以具体办法、实际行动,在南通等地创办了大量的实业、教育与慈善事业。张謇忧时爱国的实际行动和现实成就,对于孝若的心志与人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张謇的教育方法可谓中西兼顾。他一方面要求孝若认真研读中国古代经典,从中学习前人“看书、作文、写字、论事、做人之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孝若对于外国语言文字及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他非常关注孝若的英语学习进度,并就学习方法进行指点。此外,他还过问孝若对于德语的学习情况,希望他“将来能通三四国文言”。

在专业学习方面,张謇也与孝若多有交流,希望他研习法制、经济和农学等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在农业方面要学有所成。在他看来,“人非有农工商正业,必不能自立于世”,所以“万愿儿注意农业”。这一想法自然与张謇产业发展需要有直接关系。

注重实践教育,也是张謇家教思想的重要特征。孝若还是孩童的时候,张謇与家人就带他出行,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在示儿信中,张謇不仅讲授许多待人、接物的方法与原则,而且亲传一些生活、学习技能。稍长,他更是鼓励孝若参与家族事务,以及企业经营与工程营建,并就某些重要环节多所指点不断培养其实践能力。张謇还鼓励孝若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从而不断增强其应对世事的能力,这也是张謇注重培养实学人才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

总体而言,张謇致其子孝若函中不仅充满舐犊之情,而且可见教子之法。张謇既与孝若谈心,又与孝若谈学;不仅关心其身体与生活,更关注其人格养成,从信中可见他对孝若督责与鼓励并行,教导与示范并施,从而体现了成人与成才并重的教子理念,可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教授、张謇企业家学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4月18日第3117期

作者:李玉

来源:北京号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京报网】


(教育责编:王涛 )
2025年04月18日 13:2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