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关育兵
广州荔湾区一名初二男孩在家做实验时不幸被炸伤,右手可能需安装假肢,右眼视力丧失,左眼功能受损。男孩父亲称,孩子好奇心强、热爱探索,虽刚上初二还未接触化学课,却对化学知识兴趣浓厚。他从图书馆借阅化学书籍自学,并网购实验器具与材料,自行在家做实验,不料意外降临。(4月9日《广州日报》)
事故的直接原因显而易见:孩子在没有专业实验室和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危险性实验。化学实验涉及易燃易爆物质,需要严格的安全防护和操作规范,家庭环境显然无法提供这些保障。
然而,将责任简单归咎于孩子“不守规矩”或家长“监管不力”,未免过于肤浅。令人痛心的是,这并非孤例。背后的深层问题是,当孩子们的科学探索欲望与安全规范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平衡?我们的社会是否为这些怀揣科学梦想的孩子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探索空间?
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一方面,专业实验室门槛高不可攀,普通中小学生很难获得使用机会;另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学校和机构对实验活动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态度。这种做法虽然规避了风险,却也扼杀了无数可能萌芽的科学梦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探索。学校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危险实验的模拟;科技馆可以开设“青少年实验开放日”,在专业人员监督下满足孩子们的动手需求;社区可以组织“科学导师”项目,将有经验的退休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对接。同时,必须加强实验安全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为何有些实验不能在家做”。
每一个科学梦想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我们不能因惧怕风险就禁锢探索的脚步,也不能为鼓励创新就忽视安全的底线。
在安全与探索之间寻找平衡点,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制度设计的智慧。只有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环境中自由探索科学奥秘时,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好这些可能改变未来的科学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