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教育领域的自由

拓荒号:王涛 (企业头条)

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自由,主要呈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自由的讲学地点。

现代社会想要求学,不论是公办大中小学,还是各式各样的技能培训机构,教学主要发生在课堂里、实验室里。孔子上课,完全不讲究这些。除了孔子办学时的杏坛之外,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够成为他授课的课堂。

孔子的弟子跟着老师周游列国,所以前往列国的路便成了教学的课堂。即便孔子与弟子被困在陈国、蔡国的交界处,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随时都有可能饿死时,孔子仍不忘给学生们讲课:“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样的讲课方式,放到现在来看就是“生活就是教育”,足足领先外国二十个世纪。

其次,是自由的教学氛围。

孔子上课时,绝不像现在的老师上课一样,一个人在讲台上讲,一群学生在下面听。孔子传授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靠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在很多时候,孔子的学生讲得比老师都多。大家凑在一块,其乐融融,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孔子则对弟子的认知提出指正和引导。

这样的课堂气氛,岂不就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国外课堂氛围”?

《侍坐》一章里提到,曾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四人坐在老师的身边,与老师谈论自己的人生目标。子路对治军感兴趣,冉有则志在治国,公西华想要成为祭祀方面的人才,而曾子却始终在弹琴。孔子点名让曾子说出自己的理想时,曾子说自己最喜欢与朋友们外出郊游。在学生们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后,孔子给予逐一点评,随后赞扬了曾子的观点。


(教育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