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校园建设,打造“S2C”数字教育变革新样本

当前,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应该如何搭乘人工智能“东风”,实现教育教学的进一步跃升?

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数字化先行学校,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科创高新、智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大力推进“S2C”数字教育变革,将人工智能作为新质学校建设的主抓手,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围绕“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教师队伍数字能力提升、学校应用场景打造”三方面,创新小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人工智能课堂

AI赋能,智慧课堂“活”起来

在重师附小,智能化早已遍及校园的各个角落:“AI孪生教室”和“三个课堂”智慧教室的打造,构建了虚实融合的新型学习空间;智能黑板与电子班牌的升级,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桎梏;万兆带宽支撑的智慧校园网络,让信息畅通无阻,使线上沟通更便捷……

无处不在的智能化元素,无不体现出学校智慧教育实践是突破“技术叠加”的表层应用,直指教育革新的本质,使校园变得“智”起来、教学变得“优”起来、课堂变得“活”起来。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

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定位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以系统性设计确保3—6年级每名学生每学期人工智能课程不低于6课时。依托《小学编程》教材,学校构建了“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实践探索—成果展示—评价反馈”的闭环教学模式,从图形化编程到开源硬件,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创造中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五维并进,教师队伍“优”起来

打造一支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数智化教师队伍,是赋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之一。

学校立足“大学中的小学”独特优势,从数字化意识、技术能力、应用实践、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打造了一支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

▲学生参加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

通过设立基础教育人工智能专项课题,学校与重庆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深度合作,形成“专家驻校+骨干引领+全员参与”的研训机制。从定期培训到学术交流,从课堂实践到课题研究,教师逐步实现从“技术适应者”到“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蜕变。在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学校多节创新课例获得认可。

以培促教,实现教师队伍的量质齐升。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训、教师研讨会、专项讲座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三端协同,场景开发“强”起来

改造6间“三个课堂”智慧教室、2间AI英语听说教室,提档升级2间创客教室,配备机器人套装40余套、小飞机器人11台……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学校有意识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有力见证。

着手于“评”——学校构建“智雅评价”体系,通过33个过程性数据采集点,实现了从“结果评价”到“成长追踪”的转变。

着手于“教”——学校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借助AI听说系统、精准作业平台等技术,突破手动批改作业、搜集资料的桎梏,实现“减负”与“增效”的双赢。

▲学生利用AI听说系统学习英语

着手于“管”——学校自主研发智慧办公APP,以透明化流程赋能清廉学校建设,让每一笔教育投入都能精准落地。

▲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学校展台吸引外国友人驻足交流

校园智慧行,硕果满枝头。近年来,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获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学生先后获得2022世界机器人大赛AIWILL挑战赛全国冠亚军、重庆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冠亚军及第二届“少年硅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一等奖、2023年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机器人工程设计专项4项金奖。

(文秀月 肖雪)


(教育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