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无论国籍、种族,性别,皆有情绪表现与反应,认知与情绪会交互影响,产生情绪体验。过去情绪研究认为幼儿的情绪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体验情绪的能力有限,但其实情绪是每个幼儿的先天能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婴幼儿的情绪能力会更加复杂与成熟。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脑部发展,关注幼儿智能的提升,从小就想要培育出聪明的宝宝,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临床发现却是,童年经验建构情感的基本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克服童年的经验,那是每一个人的建构地基,那经验造就了不同的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受到独一无二的成长家庭环境和脉络的影响,所以,无论家长给孩子提供多么丰富的物质环境,如果你真的爱一个孩子,你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庭和一对相爱的父母。
情绪调节是一组包含情绪唤起、维持、修正和正负面情绪反应的过程,当个体在情绪被激起的时候,会运用策略来平衡自己的情绪,简单的说,情绪调节是情绪运作的过程。Cole等人(1994)透过文献的研究,发现婴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会出现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并大致归纳出婴儿、学步、学龄前,婴儿期四阶段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幼儿的情绪会受到幼儿本身、认知、过去的经验、原有的情绪状态、好朋友等因素的激发,并归纳出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主要有(1)打人或者踢人(2) 哭(3)语言(4)退缩离开(5)迁怒。研究者认为幼儿的情绪调节会有正向和负向的差异,正向的情绪调节能够帮助幼儿更快的缓和自己的情绪。
例如通过认知思考或者语言表达来表现自己的情绪,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很快的恢复自己的情绪,负面的情绪调节策略则不一定能够帮助幼儿解决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气的时候通过打人来发泄自己,这样就不利于幼儿自己情绪的调节,幼儿情绪的调节受到特定的情境的影响。
情绪的调节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个别情绪调节的个别差异,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有父母的影响和教师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情绪教育的时候,可以规划多样化的情绪教育课程,更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建构,教导孩子在所处文化中符合社会规范的情绪展现。换句话说,教师若能从建构情绪教育课程,营造富有安全感的情境中,将更加有助于幼儿了解与调节情绪。
很多时候,幼儿园的幼儿发生问题的时候,就是情绪的问题,建议幼儿教师多与孩子讨论情绪,倾听孩子的各种声音,尤其是在孩子情绪事件发生之后,多了解两位幼儿的想法,让两位幼儿对事件的处理方式得到满意的结果,教导幼儿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又或者幼儿教师应该重新建幼儿情绪课程,可以参考平时班级中每一位幼儿的情绪情况,课程内容应该涵盖学习情绪的察觉与辨识、对幼儿情绪的理解与表达、适当的情绪调节办法等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供幼儿正面的情绪示范,设计让幼儿适当发泄自己情绪的活动、幼儿情绪事件的分享与讨论来完成,让幼儿了解情绪的调节不只有一种。
角色扮演是幼儿园中经常进行的一种体验活动,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幼儿体验情绪,联系与周围他人的沟通技巧并学习建立社会关系,幼儿有可能缺少联系技巧,因此通过角色扮演给予幼儿联系情绪技巧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故事情境,给予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演出部分情绪事件,帮助幼儿建立情绪的概念,让幼儿明白什么是角色扮演,也能通过角色扮演来获得身体力行的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获得与周围他人合作的机会。
小组分享也是幼儿情绪议题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经常会面对的情绪事件或者议题,以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进行,老师和幼儿一起分享过去的情绪经验,一起找寻情绪调节的办法,可以学习情绪语气,我很……,因为……让幼儿先说出自己对某一事件的感觉,然后让每一个幼儿说出自己对同一事件的感觉,对这种情绪经验进行描述,然后让幼儿发现同样生气或者难过的情绪可能也会发生在身边的小朋友的身上,理解这种情绪的并存变化。同样也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你很棒,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情。我好棒,因为我做了什么事情。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可以先处理当下的情况,包括安抚、抱走、转移、带走,接下来描述情境,加上情绪语气。我们要教孩子用说的,不是用哭的或者发脾气,鼓励幼儿回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