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长的超前教育观给儿童带来的三大不利影响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独生子女占多数,使得家长越来与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奉为金科玉律,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愈早愈有利。本文就家长的超前教育观与学前孩子的身心发展展开讨论。



一、超前教育的概念界定
目前没有超前教育的统一定义。在国内,姜英杰认为超前教育,又称提前教育,是指超越儿童常规发展,把以后需要学习接受的事物提前教育,孙咏梅认为超前教育是指超越儿童常规认知年龄阶段而提前实施的教育,对于超前教育的定义都含有不提倡的意思;而在国外,有学者认为超前教育通常指学业上的超前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要参照来提供较快的学习进度或缩短学业时间来进行教育干预的一种模式,与我国定义差别较大。

本文中笔者赞同我国学者的定义,认为超前教育指加速儿童的正常认知发展速度,实施与《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中规定的常规认知发展阶段相悖的教育。《指南》说明部分明确提出实施《指南》“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显然超前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观念。

二、超前教育之风盛行的原因分析
超前教育之风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1.家庭方面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抚养孩子的压力巨大,更多的家庭选择生育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就成了全家人的焦点,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存有的遗憾在小孩身上进行弥补,更是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每一步。所以,家长会想方设法帮助孩子用“武器”来武装自己,他们认为琴棋书画等才艺和听说读写等技能不仅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脱颖而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满足家长的自尊心。



2.幼儿园方面
其次,尽管幼儿园面临家长各种对孩子小学化教育的诉求,公办园始终严格执行《指南》规定,于是家长便选择在离园后将孩子带入重知识教育的教育培训机构或私人家教,而民办园迫于招生压力,则会直接间接地迎合家长的需求,小学化倾向严重。

3.社会背景方面

最后,一方面,各种神童和少年大学生的传奇故事让家长为之心动,并且坚信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神童,只是还没进行足够的智力刺激,所以推动家长“投靠”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地位不轻易撼动的大背景下,在教育资源地区差异较大的大环境下,幼升小入学考试题目越来越变态,大学毕业后入职门槛越来越高,这使得操碎心的家长病急乱投医。



三、家长的超前教育观给学前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首先,笔者分别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阐述家长的超前教育观给学前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俗话说“三岁看老”,因而笔者再从未来学习方面进行阐述。

1.身体方面

在身体方面主要表现有:体质下降、肥胖率和视力不良发生率上升。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孩子在离园后都是游走于各种辅导班,自由活动时间相当少,更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即孩子每天在幼儿园能保证的户外运动时间也只有一小时而已,这对于正生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太少。


并且,大多数家长都提前让孩子写字,即使自己没时间也会让父辈在旁监督,其实如果6岁前就让孩子写字,生理受限,他们只能手握拳头,指尖朝内,这样的手势只会挡住孩子视线,而孩子为了看清又只好侧头写字,长此以往,很容易患上近视或斜视。



2.心理方面

在心理方面主要表现有:丧失自信心、易习得性无助。将超前于常规认知发展阶段的知识强加给还没做好能力上准备的孩子,无异于“拔苗助长”。孩子面对这些陌生的字母、数字时一脸茫然,手足无措,这一方面会使家长倍感挫折,甚至质疑辅导班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更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小孩接受能力强,老师教的都会,可这就给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带来压力,甚至老师也会说谁谁都会,你怎么还不会之类的话,并且家长之间会经常交流,一旦发现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回家责备孩子不够努力,孩子就会更加没自信,久而久之,恶性循坏,孩子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这给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可挽回的。


3.未来学习方面
在未来学习方面主要表现有: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全面发展。虽然超前教育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看上去对孩子眼前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因为孩子在一些培训辅导机构接受了不规范的教学方式和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家长由于工作忙没注意到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并及时纠正,以致于进入小学开始真正的学习后反而无法接受正确的教学方式。而且,家长过分重视孩子在同龄群体中的学习成绩而进行强压式学习,且以牺牲其休息和娱乐

时间为代价,这必然会导致孩子在主观上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况且,辅导班重知识和技能性学习,对全面发展中的德、体两方面的发展基本无涉及,这就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误导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而这与家长的初衷是相悖的。



鉴于超前教育观对学前孩子的不利影响如此之多、之深,家长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教育观念呢?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说过“端正教育,首先便应当端正教育的观念”,不要将“小孩子的‘天头’缠成‘三寸金头’”。面对孩子,做理性的家长,因材施教,不盲目随大流:如果你发现他确实天赋异禀,合理挖掘,不要让他成为第二个“方仲永”,如果你发现他资质平平,平心接受,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另一个“爱因斯坦”。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别让你的爱害了你的孩子。
(教育行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6月03日 04:4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