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独生子女占多数,使得家长越来与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奉为金科玉律,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愈早愈有利。本文就家长的超前教育观与学前孩子的身心发展展开讨论。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抚养孩子的压力巨大,更多的家庭选择生育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就成了全家人的焦点,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存有的遗憾在小孩身上进行弥补,更是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每一步。所以,家长会想方设法帮助孩子用“武器”来武装自己,他们认为琴棋书画等才艺和听说读写等技能不仅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脱颖而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满足家长的自尊心。
最后,一方面,各种神童和少年大学生的传奇故事让家长为之心动,并且坚信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神童,只是还没进行足够的智力刺激,所以推动家长“投靠”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地位不轻易撼动的大背景下,在教育资源地区差异较大的大环境下,幼升小入学考试题目越来越变态,大学毕业后入职门槛越来越高,这使得操碎心的家长病急乱投医。
在身体方面主要表现有:体质下降、肥胖率和视力不良发生率上升。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孩子在离园后都是游走于各种辅导班,自由活动时间相当少,更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即孩子每天在幼儿园能保证的户外运动时间也只有一小时而已,这对于正生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太少。
并且,大多数家长都提前让孩子写字,即使自己没时间也会让父辈在旁监督,其实如果6岁前就让孩子写字,生理受限,他们只能手握拳头,指尖朝内,这样的手势只会挡住孩子视线,而孩子为了看清又只好侧头写字,长此以往,很容易患上近视或斜视。
在心理方面主要表现有:丧失自信心、易习得性无助。将超前于常规认知发展阶段的知识强加给还没做好能力上准备的孩子,无异于“拔苗助长”。孩子面对这些陌生的字母、数字时一脸茫然,手足无措,这一方面会使家长倍感挫折,甚至质疑辅导班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更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小孩接受能力强,老师教的都会,可这就给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带来压力,甚至老师也会说谁谁都会,你怎么还不会之类的话,并且家长之间会经常交流,一旦发现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回家责备孩子不够努力,孩子就会更加没自信,久而久之,恶性循坏,孩子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这给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可挽回的。
时间为代价,这必然会导致孩子在主观上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况且,辅导班重知识和技能性学习,对全面发展中的德、体两方面的发展基本无涉及,这就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误导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而这与家长的初衷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