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专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以文物为媒,以香港为窗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雅婷 张妮】在建院百年历史进程中,故宫文化输出的形式和内涵不断演进,在新时代更是迎来新的篇章——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香港故宫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自开馆以来,香港故宫馆是如何以香港视角展示故宫文物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

环球时报:能否分享一些香港故宫馆与国际文博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的案例?在这些合作中,故宫文物起到了怎样的桥梁作用?

吴志华:自2022年开馆以来,香港故宫馆持续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过去3年,我们已与法国、英国、列支敦士登、卡塔尔等国的8个国际文化机构合作。未来,我们计划每年与2到3家国际知名博物馆合作,把它们的重要展览带到香港特区、带到亚洲。

我们的展览有一个显著特点——不仅仅介绍外国文化与艺术,还会在其中融入中国元素,加入故宫或其他中国文物,让游客在观展过程中感受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例如我们最近与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天方奇毯——伊斯兰与世界文明的交织”展,在展览中将同一年代或相似主题寓意的故宫文物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文物并置,形成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

目前中国内地整体文化发展十分活跃,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同时也希望更多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这为我们提供了机遇。香港作为国际都市,拥有语言与交流上的优势,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游客的兴趣和文化背景,以他们熟悉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正因如此,香港故宫馆与故宫博物院一起,在展示中华文化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环球时报:香港故宫馆是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示,并结合香港地域文化特色吸引更多香港年轻受众和国际受众的?

吴志华:我们过去几年还策划了4个“传统与当代对话”相关主题项目,邀请了多位香港年轻艺术家,以故宫文化、传统艺术和历史为灵感,创作当代艺术作品。这些展览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充分体现香港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创意精神;第二,吸引更多年轻参观者。他们既能在一个展厅中看到融入古典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展览,又能在另一个展厅中欣赏到不同主题的故宫文物。这种形式让故宫文化更加贴近当代社会,也让更多年轻一代愿意主动了解与传播中国文化。

此外,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我们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一方面是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例如设立“香港故宫学生文化大使”计划,让学生参与博物馆服务与推广工作。另一方面,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是香港青少年,也扩展到了大湾区的学生与家庭。我们希望在未来策划教育活动时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让大湾区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

环球时报:在与国际文博机构的交流中,香港故宫馆从同行那里借鉴了哪些经验,用于更好地展示故宫文物和传播中国文化?

吴志华:外国博物馆发展较早,许多欧洲博物馆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事业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壮大。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博物馆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虽然起步晚,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借鉴国外许多宝贵经验。比如,在展览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外国博物馆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在教育功能方面,它们很早就把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公众教育结合起来。此外,他们也注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博物馆结合,以及让残障人士等群体能平等地接触文化资源。这些经验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环球时报:在故宫建院百年这一节点,香港故宫馆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应对?

吴志华:我们是收费制博物馆,访客需购票入场参观。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展览与教育活动,才能让访客愿意为我们的内容付费。所以一方面的挑战在于,参观者的整体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对展览、活动乃至文创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展览策划与教育活动的质量,让访客在每一次参观中都能感受到新的启发和价值。

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也要思考如何进行跨界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运用科技创新展示形式,增强参观访客互动体验,并拓展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与影响力。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