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展览对我很有意义,我多么希望张毅还在,看到我们在25年前播下的种子发芽、茁壮了。”琉璃工房、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创始人杨惠姗说。
1987年,杨惠姗和张毅,一位是金马奖、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一位是最佳导演,他们在电影事业的巅峰转身投入当时对国内还相当陌生的现代琉璃艺术,创立中国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立玻璃艺术专业,开启了中国现代玻璃艺术运动的大幕。
11月13日,新展“璃光共曜廿五载——现代玻璃艺术联展”将于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开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关东海教授带领8位系出或任教于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的艺术家,共同呈现33件作品,不仅展示技艺的传承,更展现年轻一代的创新活力,并以此为契机探索未来中国玻璃艺术发展。

浓缩的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史
回忆当年推动创立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的点点滴滴,杨惠姗说,“张毅以前常说,‘艺术家不是孤岛’。艺术的创新需要土壤的滋养和培育,在关东海教授的主持和推动下,清华大学成为沃土。经过25年,我可以很骄傲地说,今天展出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当代琉璃艺术的发展史。”
此次展览展出了关东海的新作《探索者》,以银锭榫构件连接出飞船般的结构形态,象征人类在探索未知时所展现的建造与构筑智慧。“榫卯”的连接不仅是一种结构手法,更是一种象征——它让不同的形体得以组合为整体,正如人类以智慧与技术,将散乱的知识、力量与信念汇聚,构筑出通向宇宙的航道。作品中心的“操控者”形象成为这一切构造的核心,寓意人类既是创造者,也是宇宙秩序中自我认知的探寻者。

杨惠姗介绍关东海新作《探索者》。李昂 摄
这件作品被赠予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杨惠姗表示自己非常喜爱它,“创作者和观赏者对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我觉得它寓意着人是一切的核心,榫卯的连接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连接,也是连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关东海的另一件作品《双重脆弱》通过独特的玻璃脱蜡铸造技艺,将青花瓷碗永久封存于玻璃笼子中,实际上是用脆弱的玻璃去保护同样脆弱的瓷器,呈现出这种保护与脆弱的矛盾本质。“我将它解读成,如果我们将珍贵的东西关起来,而不是走出去,就没有创新、突破,也就没有传承,所以我们要突破牢笼。”杨惠姗说。
新一代艺术家创新传承琉璃艺术火种
此次展览还呈现了多位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在观赏这些各具特色的艺术品时,杨惠姗感叹,“琉璃艺术是两个‘术’,一个是艺术,一个是技术,两者缺一不可。这些年轻艺术家已经有很多生命体悟,并将生活经验转化成非常纯粹的创意。”
清华美院在读博士生刘雨的作品吸引不少年轻人驻足观赏。她的创作灵感源于对中国民间祈福文化的深入再解读,作品中传统的双鱼、瑞兽、福木等吉祥图案传递的不仅是装饰性的视觉符号,更承载着质朴的价值观,是人们面对不确定生活时,对平安、富足与守护的朴素而坚定的愿望表达。

观众近距离观赏刘雨作品。
海报上以鲜艳的颜色印着“今天好、明天好、每天好”的吉祥话,作品展示区也洋溢着一股喜庆的氛围。刘雨本人阳光开朗,在现场积极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这主要是玻璃粉烧工艺,每一次烧制都有一定不可控性”。
展览入口处一组以神兽为形象设计的艺术品也颇为吸睛。作者马小生现任职于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玻璃工作室,他的创作灵感正是《山海经》中那些奇幻而神秘的神兽。它们既是自然的化身,也是人类想象力的极致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其中一件作品是一只身着绿衣、单足鼎立的鸟兽形象,他将其命名为《广场舞——青衣》,不禁让人想起每晚公园里阿姨们热情洋溢的舞姿。

马小生作品《广场舞——青衣》。
除了这些小而精美的艺术品之外,展览中央还有一卷玻璃“书谱”,仔细观赏便能发现每一片玻璃上都写满了毛笔字。创作者李付彪是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其作品曾被评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他带来以《解构千年文脉》为主题的这组作品,将书法与当代玻璃艺术相融合,通过书写、浮雕、玻璃热熔技艺,以装置艺术形式呈现,创新演绎传统文化。
李付彪用三个词语分享对此次展览的感受:“温暖、透亮、传承”。“玻璃是火的艺术,更是心的艺术。正是琉璃工房主办的展览点燃了我对玻璃艺术的执着梦想。玻璃材质澄澈通透,做人也要纯净朴实。我们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老师们的精神。愿现代玻璃艺术薪火相传,愿我们持续保持着创造的热情与光芒。”
看到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杨惠姗感慨万分:“二十五年过去了,清华大学玻璃艺术专业已然枝繁叶茂。我们始终相信,琉璃是有生命的,它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守护、创新。我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更多人能发现琉璃艺术的魅力。”新展将持续到2026年2月下旬。
原标题:《33件作品展现25年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史,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新展明日开幕》
栏目主编:张熠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李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