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藏雅韵 北昆续新章
——走进玉田县侯家桥村史馆
侯家桥村,唐山市玉田县一个仅有137户449口人的小村庄。
小小村落,看似普通,却隐藏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这里是北方昆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侯益才、侯益泰、侯永奎、侯少奎等十余位北方昆曲大师。
“侯家桥村跟北方昆曲,渊源很深哪!”10月12日,在侯家桥村史馆——北方昆曲文化展厅,村党支部书记高凤刚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语气里满是自豪。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重要剧种,融合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根据地域,昆曲又分为南昆和北昆。其中,北昆雄浑粗犷、刚健豪放。
“去年9月,我们开始筹备北方昆曲文化展厅建设,目的是为了记住村子的历史,让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世代相传。”高凤刚介绍,他们在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及县文化馆帮助下,深入挖掘侯氏家族对北方昆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并搜集相关物品,今年6月,精心打造的北方昆曲文化展厅在村委会办公楼二楼落成。
昆曲文化历史、侯氏家族昆曲艺术成就展陈……置身侯家桥村北方昆曲文化展厅,仿佛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岁月,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无不诉说着这里与昆曲的不解之缘。“这些展品,一部分是侯少奎老先生捐赠的,一部分是县文化馆捐赠的。”高凤刚说。
绣有祥云纹样的关公盔甲、针脚细密的虎头战靴、北昆武戏的典型道具擂鼓瓮金锤……“你看过这些侯氏家族大师们表演用过的行头、道具,就能明白北昆的特点了。”玉田县文化馆馆长胡金锋指着这些展品说,“南昆讲究含蓄细腻,北昆讲究大开大合,比如侯少奎先生唱《林冲夜奔》时的那句‘按龙泉血泪洒征袍’,一开口就有穿云裂石之势。”
陈列的不仅是展品,更是北昆历史传承的见证。胡金锋说:“从清末时期侯益才、侯益泰兄弟俩加入玉田昆曲戏班‘益合班’开始,北昆在侯家桥脉脉相承,侯益才的儿子侯永奎把《林冲夜奔》《单刀会》唱遍大江南北,侯永奎的儿子侯少奎成为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侯少奎的女儿侯爽又接过衣钵,一个村子出了四代昆曲大师,这在全国都少见。”
传承,是最好的文化保护。压腿、踢腿、下腰……侯家桥村孝老食堂内,10余名小学生正在玉田县评剧团演员王丽敏指导下练习戏曲基本功。
“今年7月开始,我们利用暑假和周末时间,进村对孩子们进行培训指导。现阶段教授的只是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玉田县评剧团团长杨大贵说,北昆文化的种子,正在侯家桥村孩子们的心中发芽。这里的孩子骨子里对戏曲有亲近感,希望他们能够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8岁的侯若欣练得一丝不苟,一招一式虽显稚嫩,却已有几分模样。“听老人们讲,以前我们村的昆曲特别厉害。老师说等我们练好基本功,就能穿上漂亮戏服练习唱段了。我一定好好学习,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村子的辉煌历史,喜欢上昆曲。”侯若欣说。
走出展厅,高凤刚指着村委会北侧的一个小游园介绍,他们计划对游园进行改造,打造以“小村大戏”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将现有凉亭改成小舞台,绘制“艺起益合班”“北昆世家”等故事画,设置林冲、关羽、罗成等昆曲代表剧目人物雕塑。“以后孩子们练戏、村民听戏有地儿了,昆曲将融入村民日常生活。”高凤刚说。
与此同时,侯家桥村还在谋划昆曲主题文旅综合体,把北昆文化和田园风光相结合,让游客来了不仅能听戏,还能穿上戏服沉浸式体验北昆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让北昆从展厅里走出来、活起来,将农文旅深度融合,让这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高凤刚说。(河北日报记者 师 源 王峻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