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名筑(二十一)|金陵机器制造局:多样的建筑群落 鲜活的历史年轮

在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畔,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毗邻的晨光1865园区内,一幅跨越百年的工业画卷正徐徐展开——清光绪七年(1881年)炼铜厂的青瓦气窗在阳光下投下斑驳光影,1936年建成的锯齿形厂房静静矗立。这里便是始建于1865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1866年更名为“金陵制造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我国现存工业建筑遗存中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而且以跨越三个世纪的存续,成为镌刻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具象历史坐标。



洋务火种:近代军工的开篇印记

“屋宇形式皆仿造西洋建筑,设备均从欧洲引进,在当时属世界一流。”在金陵兵工展览馆内,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专家宋建中指着一张泛黄的厂房图纸,向大家讲述这段始于晚清的工业往事。1865年,内忧外患的晚清变局中,两江总督李鸿章怀揣“强固国力,壮兵利器”的抱负,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中华门外古越城遗址(西天寺废墟),奠基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由此揭开中国近代军工生产的序幕。

短短10个月,机器正厂、左厂、右厂等80余间厂房拔地而起,火力驱动的机床取代了传统手工锻打,“造洋火铜帽如制小件,锯大木如切豆腐”的高效场景,让1867年到访的曾国藩惊叹“备极工巧”。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这里最早引入西方先进生产体系:延聘外籍技术人员,采用雇佣劳动制,七八百名工人闻汽笛上下班,呈现出鲜明的近代工业特征。

技术突破的脚步也从未停歇。1881年仿制成功美式加特林机关炮;1888年造出中国第一代马克沁单管机枪,彻底结束清军冷兵器作战的历史;1894年改良的后膛抬枪在甲午战争中屡建奇功……金陵制造局也逐步发展为能生产10余种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兵工厂,跻身中国四大兵工厂之列。



建筑密码:工业遗产的立体史书

记者从镌刻有“金陵制造局”牌匾的大门进入,左侧两名工人沿轨道推着装满炮弹小车的铜像,生动还原了当时工人的生产情景。

漫步厂区,不同时期的建筑群落构成了清晰的历史年轮。现存的炼铜厂与卷铜厂,正是这段起步岁月的鲜活见证。清光绪七年建成的炼铜厂与卷铜厂,青瓦四坡顶上的气窗设计兼顾采光与通风,见证了早期机器工业的建筑智慧。晚清建造的机器三厂于2005年复建,延续了当年“分房作业、互联互通”的布局特色,留存着铁炉房、翻砂模坑屋的原始印记。

民国时期的建筑更显时代演进。1934年建成的民国办公楼如今仍在使用,踩上木质楼梯,吱呀声中仿佛能听见李承干厂长推行革新的脚步声。1928年,这位留日归国的知识分子执掌工厂后,主持新建厂房5万余平方米,其中1936年落成的锯齿形厂房,以倾斜屋顶上的条形天窗精准引入自然光,完美适配精密兵器加工需求,成为近代工业建筑的典范。

这些建筑不仅是生产载体,而且记录着技术革新的轨迹——从蒸汽动力到机械传动,从手工放样到标准化生产,墙面的机床安装痕迹、地面的轨道凹槽,皆是工业文明的鲜活注脚。“那时生产的迫击炮,在抗战前线被誉为‘威力不在敌国兵器之下’。”宋建中轻抚展柜里的武器模型,语气中满是敬意。



烽火迁徙:红色血脉的精神传承

园区西北角,不少参观者驻足凝视着一座反战雕塑——枪口打结的手枪造型格外醒目,底座镌刻着一句摘自当年兵工厂厂歌的歌词:“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这首由郭沫若作词、贺绿汀谱曲的厂歌,背后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西迁史。

“1937年8月,日军飞机对金陵兵工厂展开轮番轰炸,工人们冒着炮火,仅用16天就将4300吨器材拆装抢运至重庆,沿途不断有员工伤亡。”晨光一八六五公司党支部书记邹超指着展区内一组西迁场景照片讲述着,声音里带着几分沉重。

抗战时期,迁渝后的金陵兵工厂改称第二十一兵工厂,在嘉陵江畔创下惊人产能:生产马克沁重机枪1.8万挺、迫击炮7660门,产量占全国兵工厂总产量的60%,成为支撑前线的“武器粮仓”,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战后回迁复厂,新中国成立后转型航天工业,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1926年,金陵制造局建立南京地区最早的工厂党组织,雨花台烈士孙津川、梁永曾在此领导工人斗争,为革命事业播撒火种。从此,百年晨光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05年,南京晨光公司对老厂房进行了修缮,改建成厂史陈列馆(现为金陵兵工展览馆)。如今,这里不仅是南京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南京红色文旅的热门打卡点,每年接待数万名参观者。“这些老厂房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会‘讲述’革命故事的教材,每一面砖墙都在诉说着先辈的热血与坚守。”邹超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有大量的学生、游客来园区接受红色教育、体会军工精神、了解航天文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新景象。

活化新生:古今交融的产业密码

“咔嗒”一声轻响,金陵智造研究院研发的巡检机器人在锯齿形厂房内缓缓启动,沿着百年前机床留下的轨道平稳前行。这款曾经服务于C919大飞机制造的智能装备,如今已成为工业遗产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生动缩影——2007年,南京晨光公司与秦淮区政府合作,整合老大门、机器厂、炎铜厂等遗存,打造“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让沉睡的工业遗产在保护中焕发新生。

“修复全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连屋顶的青瓦都特意匹配晚清窑口的规格,力求还原历史风貌。”园区工程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漫步园区,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建筑错落分布,各有韵味:清光绪年间的厂房里,工业设计工作室的年轻人埋头绘制着创意图纸;民国时期的办公楼内,科技企业的员工正专注于研发;上世纪50年代的车间则变身文创展厅,陈列着抗战时期生产的82毫米迫击炮、1944年试制成功的120毫米重迫击炮等实物,诉说着“以国为重”的传承。

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2018年跻身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如今的晨光1865园区已实现“保护促利用,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2023年,这里入驻企业近200家,纳税达4亿元。

秋日午后,记者在园区内看见一群年轻人在炼铜厂旧址前打卡拍照,几位老工人坐在园区咖啡馆里向晚辈回忆当年机床轰鸣的生产场景,古今对话间满是生机。

“从洋务自强到航天报国,再到如今的文创科创融合,变的是时代与业态,不变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宋建中望着阳光下的百年建筑群,感慨地说。

秦淮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这座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的鲜活生命力,也续写着江南工业文明的崭新故事。

江南时报记者 殷文静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