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院长路易吉·奥力瓦:共话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点赞成都魅力

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 摄影 杨涛

在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现场,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院长路易吉·奥力瓦以“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的历史、使命与展望”为题,分享了该修复院在文化遗产修复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具体实践。


据路易吉·奥力瓦介绍,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成立于1939年,坐落于罗马,是全球最早成立且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机构之一。该院强调跨学科融合,整合艺术史、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及工程学等多领域知识,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文物修复方法论。自创立以来,修复院的研究与实践覆盖各个时期与多种材质的文物及古迹,活动范围包括研究、建档、修复与专业培训。其在多项标志性修复工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阿西西圣殿壁画、里亚切青铜武士像,以及众多意大利境内外的考古遗址与建筑修复项目。

该修复院还通过其下属的高级培训与研究学院,开设为期五年、获欧洲认证的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级课程。这种以科学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全球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重要标杆。

路易吉·奥力瓦强调,修复工作应注重“预防性保护”,并尽可能减少干预,以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这一理念不仅应用于意大利本土,也体现在与中国、埃及等国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例如在斯洛文尼亚开展的教堂壁画保护工作,反映出其在干预理论与保护方法上的系统思考。



会后接受采访时,奥力瓦表示,中意两国均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遗产,这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与经验,还能针对遗产传承、知识普及、保护修复等议题分享最优解决方案。”同时,他还表示,“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步令人惊叹,这些策略也将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启发。”

当被问及对成都的印象时,奥力瓦笑着回应,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成都,他对成都的印象尤为深刻,认为这座城市兼具规模与历史底蕴,“作为意大利人,我格外看重当下与历史的联结,成都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这与中国文化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密不可分。”

面对“最喜欢成都的美食、文化还是熊猫”的趣味提问,奥力瓦给出了“全都喜欢”的答案。他解释道,自己秉持“整体观”理念,认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和城市,其魅力绝不仅限于单一领域:“成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文化遗产更是璀璨夺目,这些都是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成都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探讨数字技术与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时,奥力瓦给予高度认可。他介绍,意大利早在40年前就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本土文化遗产保护,且已将相关技术推广到其他有需求的国家。“数字技术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方向,能大幅提升保护工作的效率,解决许多耗时费力的难题。”他举例说明,目前意大利正运用数字技术修复文物碎片、陶器残片,同时尝试借助AI技术填补艺术品的残缺部分,通过色彩还原与整合让文物尽可能恢复原貌,“这些技术操作只能通过计算机完成,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全新路径。”

奥力瓦坦言,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仍存在不足,而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我们昨天还在讨论马可·波罗,他是中意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此外古罗马与中国的交流历史也值得深入研究。”他特别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倡议,认为文化遗产一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便不再带有“政治性”,而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个国家的文化遗产都能让他人看到人类文明的共性与多样性。”

奥力瓦非常支持通过当代艺术、游戏等多元形式传播文化遗产:“现在年轻人的认知方式和兴趣点发生了变化,需要通过他们熟悉的媒介进行引导,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能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甚至让他们未来投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最后,在谈及川意两地文化遗产修复经验互鉴时,奥力瓦用“文化乘法”比喻跨文化交流的价值:“文化分享不是硬币交换——当我们分享文化,实现的不是减法,而是乘法效应。”他表示,意大利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始终坚持向当地学习,因为遗产保护本质上是一项“研究性工作”,“我们渴望学习新的问题解决方法、新的遗产解读视角,以及新的保护修复思路。”

目前,奥力瓦所在研究院正与四川开展石窟寺与乐山大佛保护研究。“四川特有的砂岩材质带来新挑战,”他表示,“我们正共同研发适应当地石材的保护技术,成果将惠及整个地区。”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