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洛安江碧波如练,禹门山古柏苍翠。在这片“贵州山水应君避”的灵秀之地,第三届沙滩文化展示季即将启幕。漫步于大地挥毫洒下的一道浓墨之上,触摸黎庶昌故居斑驳门楣,仿佛能听见历史的深处,百年前的书声与墨香正穿越时空,与新时代的跫音交响成曲。
一江碧水映风华——新蒲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新蒲之美,美在山水相谐。洛安江如碧玉飘带蜿蜒而过,禹门山似水墨屏风伫立千年。在这“山如玉簪、水似罗带”的画卷里,青瓦雕窗的黔北民居与现代化校园相映成趣,朝霞中的荷塘泛金,暮色里的独竹漂影,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滋养心灵的桃源。这片土地的美,从不流于表象——每一缕炊烟都萦绕着诗韵,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文脉,自然与人文在此达成了最美的共生。
百年薪火铸文魂——沙滩文化的精神基因
沙滩文化的灵魂,深植于“耕读传家”的千年沃土,绽放于“求是求诚·锄经兴邦”的时代精魄。在遵义新蒲这片灵秀之地,方圆不过数里的沙滩村,自清中叶至民国,竟孕育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数十位文化巨子,著述二百余部,铸就了“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文化丰碑。
其魂之根脉,在于“求是求诚”的治学正道。“求是”者,郑珍考据训诂必追本溯源,探求真理;“求诚”者,莫友芝版本校对必精益求精,恪守学术良知。更可贵者,他们将书斋学问化作济世之器——郑珍编纂《樗茧谱》振兴桑蚕,莫友芝《黔诗纪略》存续乡邦文脉,黎庶昌《西洋杂志》洞观世界大势。这正是“锄经兴邦”的生动写照:既深耕经史,更心怀天下。
其魂之气象,在于“兼容并蓄”的学术胸襟。沙滩学人既以“求是”精神深研汉宋之学,又以“求诚”态度吸纳西学新知。黎庶昌出使欧洲,不仅搜求散佚古籍,更将西方科技、政制引入我国;郑珍诗文中既见朴学根基,又现革新意识。这种开放姿态,让“锄经”不止于故纸堆,而是以经典智慧回应时代课题,实现文化传承与民族振兴的有机统一。
其魂之底色,在于“清贫守志”的人格风骨。郑珍在“巢经巢”中丹黄满架,莫友芝于“影山草堂”青灯黄卷,黎庶昌虽官至使节却清风两袖。他们在物质清贫中坚守精神富足,以“求诚”之心守护学术净土,以“求是”之志耕耘文化沃土。这种风骨,正是“锄经兴邦”最坚实的人格基石——唯有诚于学问、忠于理想,方能真正担负起文化传承与振兴的重任。
薪火相传启新程——文化血脉与时代共鸣
今日当我们重访沙滩,先贤遗风早已融入时代洪流。大学城里的琅琅书声,是“耕读传家”的当代延续;乡村振兴中的文旅融合,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各类学术论坛上的思想碰撞,延续着“中西会通”的开放传统。
沙滩文化揭示的发展之道,在于文化自信是根基。没有对自身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任何发展都如无根浮萍。沙滩学人正是立足地域、胸怀天下,才成就了独特学术品格。
其道之要义,在开放创新是动力。从封闭山村到走向世界,沙滩文化因不断吸收新知而历久弥新,这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需兼收并蓄。
其道之归旨,在人文精神是灵魂。任何发展若偏离人的完善与幸福,便失了方向。沙滩文化始终关注人的教化、社会的进步,这种人文关怀正是当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
秋风起,洛安江的碧波依旧吟唱着不朽的诗篇,而两岸的阡陌间已铺就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沙滩文化如不灭的薪火,既照亮历史的回廊,更点燃前行的火炬。当我们在文化展示季相聚,不仅是为缅怀先贤的荣光,更是要让那穿越时空的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更为茂盛的篇章——让沙滩的魂融入城市血脉,让文化之道指引我们走向更深远的明天。(陈德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