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老年节”。给家里的长辈打个电话、买份礼物,似乎成了这个节日的“标准动作”。但稍微年长一点的读者应该有印象,重阳节和“敬老”的强关联,其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建立起来的。
如果我们将时间的坐标往前拨,会发现这个节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是中华传统节日大家族里的元老之一。而在古代,重阳节的核心内容并非“敬老”,它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远比我们今天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
一个古老的节日,为什么会在近几十年里,几乎“改头换面”,被赋予了全新的身份?这个转变的过程,对于我们今天如何传承和活化传统文化,又能带来怎样的启发?这背后是一个值得我们聊一聊的文化故事。
一、数千年之前,重阳的诞生
“重阳”这个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在《易经》里,“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但在当时,这还只是一个日子,并未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
将九月九日正式定为节日的,是在汉朝。东汉的《四民月令》就记载了当时人们在九月九采摘菊花的习俗。到了汉魏之交,魏文帝曹丕在一封信里明确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意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段话点明了重阳节的核心意涵:因为“九”与“久”谐音,寓意长寿,是个吉利的日子,所以大家要在这天登高聚会,饮酒作乐。

到了晋代,学者葛洪在《西京杂记》里补充了汉代重阳节的更多细节:人们会佩戴茱萸、吃一种叫“蓬饵”的米糕、喝菊花酒,所有这些活动,都寄托了对长寿和健康的期盼。
至此,一个传统节日的标配基本齐全了:有特定的日期(九月初九)、也有一整套固定的习俗(登高、饮宴、佩茱萸、赏菊花)。一个全新的节日,就此定型。
二、古人的诉求:祛病还是延寿?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一天,做这些特定的事呢?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先民们朴素的愿望:趋吉避凶,祈求长寿。
关于重阳节,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故事:
东汉时有个人名唤桓景,他的师父是当时著名的方士费长房,便是悬壶济世的那位。有一天师父就跟他说:“你们家九月九日会有大灾,我教你个办法,你赶紧回家处理一下吧!你回去以后让你全家人都佩戴茱萸,然后在九月九这天登高并饮用菊花酒。”桓景回家之后照做,结果当天晚上和家人登高饮酒归来,发现家中饲养的家禽、家畜都死了。费长房就说:“这些动物就是替代你和你的家人受灾了。”

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解释了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这些习俗的“避灾”功能。也因此,有人认为重阳节阳气太盛,是“大凶之日”,需要通过这些仪式来化解。
当然,也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九九”寓意“久久”,是吉利的日子。其实,一个日子本身并无吉凶。如果我们从更科学的角度看,这些习俗或许与季节变化有关。农历九月,秋深冬近,天气转凉且干燥,正是“秋燥”和风寒感冒等疾病的高发期。而重阳节习俗中的两样关键植物——茱萸和菊花,恰恰是传统中药材。《神农本草经》就说茱萸可以“逐风邪,开腠理”,而菊花的清热解毒功效更是人尽皆知。

很可能,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这些植物的保健作用,于是这种经验性的做法,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富有仪式感的节日习俗,寄托了人们祛病强身的美好愿望。
三、节日的温度:从娱神到悦人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除了有与神明、祖先沟通的“神性”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也就是“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巫术色彩会逐渐淡化,而其社交功能则会日益凸显。重阳节的演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在重阳节,无论是登高避灾,还是饮酒保健,祝福的对象从来都不只是自己,也包括家人和朋友。因此,重阳节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日”。亲朋好友之间要互相探望,文人雅士们要相约出游。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高望远,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娱乐。围绕着这些活动,也诞生了如“陶渊明东篱采菊”、“孟嘉落帽”等流传千古的文人佳话。

当然,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敬老”主题,在古代重阳节中也并非毫无踪迹。根据《礼记》记载,重阳节所在的“季秋之月”,是一年中农事活动基本结束的时候,要举行祭祀,向上天和祖先汇报一年的收成。
从汉代开始,这种岁末的祭祀活动,就和“养老”的社会职能结合在了一起。皇帝会选择在这个时期,赏赐年长的功臣或平民,以示优待。在乡间,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也会将祭品分给族中的长者享用。可以说,虽然“敬老”在当时并非重阳节的唯一主题,但这个基因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四、名字的变迁:一次成功的文化激活
近代以来,重阳节的身份经历过几次变动。民国时期,政府曾因重阳有登高的习俗,一度将其定为“体育节”,但这一定法并未流传开来。
真正让重阳节“脱胎换骨”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一场“更名运动”。最早是北京市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后来也引起了很多省市的效仿。然后到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更是通过修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正式确定为法定的“老年节”。

这次“重新命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年节”的概念迅速深入人心,各地举办的敬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个一度被人们淡忘的传统节日,通过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精准对接,成功实现了“复活”。
这次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随着科学的普及,传统习俗中那些避瘟、驱邪的神秘色彩,对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孝亲敬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价值内核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同时,中国社会步入老龄化的现实,也让“关爱老人”成为了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敬老”这一本就存在于重阳节传统中的元素被精准地提炼、放大,并由官方赋予其权威的“名分”,最终成功地让一个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位置。
文史君说
面对重阳节的“变身”,有人或许会问:一个和古代不完全一样的节日,还算是“传统节日”吗?
其实,纵观历史,文化和习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总是在与时代和民众需求的互动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和重塑。重阳节的现代复兴,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要原封不动地复制古人的行为,而是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并从中发掘出能够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的价值。
由官方出面,从丰富的传统内涵中,提炼出最契合时代精神的元素,并为其“正名”,这无疑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引导策略。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是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杨琳:《节日中国:重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2、刘宗迪:《敬老与祈寿,重阳节探源》,《紫禁城》2019年10月。
3、张勃,王改凌:《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基于重阳节当代变迁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AI生成,仅供展示和参考,请注意区分!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