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声世界里 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听见”



刘罗琳正在创作竹编作品。


李欣欣画的成都市井图。

  当我们习以为常倾听蝉鸣鸟叫、欣赏美妙旋律、与人谈天说地时,全国却有约2780万听障人士只能发出呜咽声,用无声的方式感知世界。
  今年9月28日是第68个“国际聋人日”,主题是“科技助听、有爱无碍”。近年来,受益于科技进步,不少聋人朋友借助人工耳蜗、智能穿戴设备,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然而,他们的困境也不容忽视:因为大多数听障人士看起来与健全人无异,但他们获取的信息却是缺失的,受到的关注也十分有限。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特殊的群体,听听他们的声音。

讲述人:刘罗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不需要同情,只需要机会”

  2025年对刘罗琳来说,是收获的一年。
  今年5月,她创作的竹编非遗文创作品“熊猫抱竹”走进了故宫,并在全国残疾人文创作品展览上亮相;8月落幕的成都世运会上,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她收获了国际友人的肯定。
  刘罗琳出生于1997年,虽然听力有障碍,但她对生活一直充满热爱。2014年,她拜国家级漆器非遗大师杨莉尔倩为师,学习漆器制作。2019年,她又师从四川省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隆梅,深入研习竹编艺术。如今,她将成都漆艺与道明竹编这两朵四川“非遗金花”的精髓融会贯通,进行创作。为了方便更多残疾人就近学习竹编技术和就业,她还在成都建了多个工作室。
  聋人最大的障碍是交流,但对刘罗琳来说这不是难事。平常,她在手机上打字和人交流,速度很快,“我在手机上装了一款翻译软件,可以支持20多种外语翻译。”刘罗琳告诉记者,为了和顾客更好地沟通,她还给每一个产品都做了中英文介绍牌。“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也让世界看到我们残疾人的能力和价值,我感到非常自豪。”刘罗琳说。
  如今,刘罗琳有多个身份: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崇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助残工美大师。她的父亲刘建文告诉记者,刘罗琳的人生也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谷,因为听障,她曾一度找不到工作,也失去了很多机会,好在一切都挺过来了。
  其实,听障受损不等于能力受限。在四川,无声骑手们为千家万户送去美味,无声修复师修复文物五百余件,无声咖啡师用手语与社会建立起新的感情连接……听障朋友们也在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而这一切,正如刘罗琳所说:“我们不需要同情,只需要机会。”

讲述人:李欣欣(自由插画师)
“只需平常对待,多加点耐心就好”

  “80后”李欣欣是一位自由插画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小时候的一次发烧,让李欣欣听力系统受损。“左耳完全听不到声音,右耳可以听到一些声音,但比普通人听起来更小,有一些声音我识别起来会有点困难。”李欣欣说,日常生活中,助听器可以帮助她解决听力障碍,不过她更习惯结合唇语去理解。
  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李欣欣成为一名独立插画师。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创作,还出版过两本城市主题画作《嗨,成都》《嗨,昆明》。目前,她正在准备第三本城市绘本。对于未来,李欣欣说,“我希望能画出更多想画的东西,也希望能画出一些针对残疾人的绘本,让大家对这个群体的了解更加清晰。”
  生活中,家人对李欣欣给予了很多支持。“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后勤和情感支撑,画画遇到困境的时候,和家人聊聊,他们会给我一些建议和方向。”李欣欣说。
  前不久,一位网友分享自己乘坐网约车经历的视频火了。这位乘客正在白血病康复期,行走不便,来接他的恰好是一位聋人司机。将车停稳后,司机利落地协助乘客搬动轮椅,乘客则用手机打字表达感谢。这段经历被网友称为“治愈孤独的十分钟”,在网络收获超百万点赞。李欣欣对这个故事感同身受,在她看来,这个片段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跳出了“特殊群体”的标签,还原了人与人相处的本质。
  “其实残疾人生活中不需要特别的尊重,只需要平常对待,多加点耐心就好。”李欣欣说。

讲述人:戴女士
希望完善无障碍就医体系

  尽管受益于助听器、人工耳蜗和智能穿戴装备等,听障朋友面临的沟通屏障正在逐渐打通,但实际交流中他们仍面临困扰。
  前不久,戴女士到一家医院就诊时遭遇了不便。就诊过程中,对方见戴女士外形正常,判定她不是残疾人,因此在后来的沟通中逐渐烦躁了起来。殊不知,她双耳听不见。
  这也是几乎所有听障人士面临的困境:人们从外界获取信息,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失去听力这一重要的信息渠道,不仅会影响人的言语、认知、社交能力,也会深刻影响生命的质量。戴女士说,在与人交往中,他们一方面面临听不清、听不见而错失关键信息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嘈杂环境下缺乏自动屏蔽环境声音的能力,从而不能专注聆听,获取的信息容易变得支离破碎。
  戴女士呼吁,希望更多医院推广“手语+字幕”服务模式,完善无障碍就医体系,让听障患者获得有尊严的就诊体验;在日常与听障人士的交流互动中,放慢语速、保持眼神接触、善用文字辅助。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聋人群体约2780万人,居视力残疾、肢残、智残等五大残疾人群数量之首,其中四川持证听力残疾人约有26.07万。真正的包容不是俯视的怜悯,而是平视的共情。戴女士表示,社会可以更包容的姿态向听障者靠拢,进一步推动完善社会无障碍体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受访者供图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