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课程纪实 | 陈明: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


讲座现场

8月6日,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以“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他从20世纪初中国画变革的思想根源入手,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呈现并建构了一条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发展文脉,以此探寻了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画变革的时代风气之间的历史性关联。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陈明表示,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离不开晚清以来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剧烈变化。从康有为的“国画改良”到陈独秀的“美术革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画改造”到新时期的“新水墨”,“变革”已经成为包括中国画在内的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核心命题。

陈明首先从“中西融合”“传统拓进”两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变革的基本路径,又详细介绍了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画改造”。在论及后来的“写生山水”与新山水画的发展线索时,他凭借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专业的历史意识将其划分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城乡新貌题材、革命历史和革命圣地精神性题材以及毛泽东诗词意境题材三个部分,对该时期独特的文化景观进行了专业性解读,并详细列举了钱松嵒、宋文治、黎雄才、傅抱石、李可染、石鲁等人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变革进程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在人物画领域,他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画改造”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实主义文艺诉求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相互结合。同山水画和人物画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鸟画家们也走上了“从思想的改造开始进而创造新的内容与形式”的道路,以此来适应社会和文化语境的转变。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陈明进一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画的争论和实验性的探索同时进行,艺术家们在不断打破传统规范的基础上,将中国画的风格形态乃至观念推向了更为前卫的境地。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困境,进一步引发了关于中国画的更深层思考,同时也将中国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陈明总结道,19世纪下半叶,中国遭遇“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而后中国画也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变革”,社会思想之变必然导致艺术家创作题材与笔墨形式之变,可以说,这种既与艺术本体紧密结合,同时兼具宏阔社会学视野的跨专业的研究方法,对于美术评论的研究与书写是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的。

编辑 | 杨晓萌

撰文 | 冯 满

摄影 | 刘科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