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先考古、后出让”:“成都模式”提供新范式



今天,“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全国34家城市考古联盟理事单位齐聚成都,共同探讨考古与城乡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推动考古工作在城乡建设中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会议主办城市,成都深入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及措施,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成熟运行考古前置机制。这一“成都模式”不仅有效统筹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建设中考古与文物保护新范式。


成都博物馆。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成都14335平方公里土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既有效保护地下文化遗产,又有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成都考古人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

近年来,为有效解决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全国首创土地出让考古前置“成都模式”,建立起成都市依法配合基本建设开展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工作的完整体系,服务社会发展大局、支持城市建设成果显著。2017年至今,依托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成都率先将文物保护纳入工程建设前置审批,构建起“考古行政审批、考古勘探发掘业务、考古机构内部管理”三大体系,形成完备的“成都模式”。



金沙遗址。

“成都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以刚性制度保障考古前置落地。在法规层面,成都修订《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出台《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试点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土地储备前必须开展考古勘探,由考古机构统一实施”,从法律层面杜绝“未勘先建”。同时,通过业务体系优化,实现“考古不拖慢建设”。成都将中心城区外15个区(市)县考古勘探委托当地文管所实施,与金牛区等6个区县共建“考古工作站”,基层文物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近5年,成都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9000余项,对成都大运会场馆、天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等200余个重大项目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行“限时承诺制”“满意度评价制”。数据显示,成都84%的项目在土地出让前已完成考古,建设单位拿地即可开工,2020年成都市考古院因此获评“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先进集体”。


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

目前,成都已斩获全国重要考古发现20余项,其中,6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宝墩遗址实证成都平原4500余年文明史,金沙遗址填补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空白,商业街船棺遗址、老官山汉墓等出土的数十万件文物。同时,多个重大考古发现有力推动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水井坊酒坊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邛窑遗址、宝墩遗址、明蜀王陵等一批重要的考古遗址公园也陆续建成,让考古成果走进公众生活,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成都考古中心——科技考古中心。

“考古前置的成都探索”是新时代文物工作“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方针的生动实践。成都以其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创新性的政策举措和显著的实施成效,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城市之根、民族之魂”,提供了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成都答案”。

原标题:《全国首创!“先考古、后出让”:“成都模式”提供新范式》

栏目主编:范兵 题图来源:端王陵 图片来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