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自贡百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彩灯博物馆开幕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

10月1日,“静水流深——自贡百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彩灯博物馆正式开展,展出将持续到至2026年3月8日。本次展览,从清末至今的300余位本土艺术家中精心遴选100余位作者的近200件(套)作品,系统串联起自贡美术百余年发展的关键脉络。


开幕式现场

据了解,这次展览是对自贡本土百年美术历史的首次系统性梳理与呈现,也是中国彩灯博物馆自1994年开放以来,首次尝试举办综合性美术专题展览,旨在以多元艺术形式拓展博物馆文化服务边界,为公众搭建触摸本土文化根脉的平台。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盐场流韵、墨缘常新、天工巧匠、多元并进”为四大核心单元,既聚焦不同时期自贡美术的创作特色,也兼顾“专业性”与“公众性”的平衡。


活动现场

除作品陈列外,展览特别增设“史料文献区”,展出100余份与自贡美术相关的珍贵史料,其中不乏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与文献:如鲁迅、郑振铎关于自贡画家王诏的通信及评论文章,1937年荣宝斋石印刊行的自贡画家编著《花鸟自习画稿》,以及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工艺美术》等权威报刊对自贡美术作品的刊发原件。


交流座谈会现场

此外,1949年后自贡历次美展的请柬、简介、作品集,1954年发行并收录“龚扇”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明信片(全套10张),以及扎染、剪纸、“自流井工”木器制作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史料,均在展览中亮相,让观众得以透过“作品+史料”的双重维度,读懂自贡美术的“前世今生”。


展览现场

从艺术品类来看,展览涵盖国画、油画、版画、漆画、烙画、漫画等纯美术形式,也包含编织、印染、雕刻、雕塑等民间工艺,其中自贡传统民间工艺“小三绝”(龚扇、扎染、剪纸)的代表性作品尤为引人关注。这些作品既承载着井盐文化的“咸鲜”底蕴,也展现了本土艺术家对传统技艺的创新传承,凸显出自贡美术“多元共生、雅俗共赏”的特质。

中国彩灯博物馆副馆长徐娟表示,“作为以彩灯文化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进一步践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公众需求’的职能。未来,博物馆将继续探索‘彩灯+多元本土文化’的展览模式,向公众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文化服务,为自贡历史文化名城转型升级与老工业城市有机更新,贡献文博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土生土长的盐都人曾上游是一位书画爱好者。2006年,他申报的《井盐画派研究》获批自贡市重大规划课题,从此踏上十余年寻访路。为打捞散佚史料,他在图书馆、档案馆的故纸堆里埋首;为还原艺术家生平,他叩开数十位老一辈创作者与收藏家的家门;为搜集本土画作,他频繁往返于自贡及周边地区,甚至自费深入偏远乡镇。

一次得知富顺县清代花鸟四条屏被成都蓝姓教授购得,他冒昧登门说明研究初衷——愿将作品载入地方美术史。这份对家乡文化的热忱打动了教授,对方不仅无偿转让,仅求成书后获赠一册,这份默契成为他前行的动力。

课题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力量汇入传承队伍:《自贡日报》摄影记者叶卫东义务完成千余幅作品专业拍摄,保障出版图像质量;社会力量主动出资,协调四川美术出版社破解高额彩印难题;自贡市美术家协会多渠道发通知,协助完成近300位艺术家(含已故者)作品授权。


活动现场

2021年11月,25万字、收录近千幅作品的《自贡百年美术》问世,首次以“地方美术史”全景呈现自贡清末以来美术脉络。这种由个人发起、多方协作的文化抢救行动,为本次展览的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贡百年美术》的出版,为“静水流深——自贡百年美术作品展”提供了核心内容支撑;而展览的举办,则让书中的“静态作品”升级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在中国彩灯博物馆的专业展陈设计下,观众既能在“盐场流韵”单元品味井盐生产场景的绘画再现,在“墨缘常新”单元欣赏文人书画的笔墨意境,也能在“天工巧匠”单元近距离感受非遗工艺的细节之美,在“多元并进”单元见证自贡美术的当代创新。这种沉浸式的展览形式,让百年美术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可触摸、可共鸣的文化记忆。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