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之名铭记历史,以少年之志致敬未来。9月28日上午,江苏省学校美育协会、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笔墨春风正少年——江苏省第一届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
揭幕嘉宾(从左至右):苗雨、刘灿铭、汪国培、于中海、言恭达、黄俊、李金泉、陆庆龙
本届展览以“珍爱和平 强国有我”为主题,通过绘画、书法和篆刻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现新时代江苏少年学子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活动得到全省中小学师生的热烈响应,共收到1400余所学校投稿作品4882件,涵盖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过组委会初评、复评、终评,共有941件作品获奖,其中160件作品在现场展出。
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省学校美育教指委主任、省学校美育协会会长李金泉为展览总结了三个特点:一是展览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活动聚焦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二是参与对象具有区域的广泛性,客观反映了江苏学校美育教育成效。活动面向全省中小学学生征稿,13个设区市中投稿最多的1129件,最少的97件,覆盖苏南、苏中、苏北90余个县(市区)、1400余所中小学校,在区域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三是组展方式具有实践创新性,注重发挥学生、学校两个主体的能动作用。活动变中小学生自发投稿方式为中小学校团体投送方式,既调动了学生、指导老师和学校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激发集体荣誉感,又能有效避免代笔作弊等违规问题。
学生参观展览
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指出,书法、绘画、戏剧和音乐等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史上自由发展,是因为它们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中国书法的核心是“向内”“重和”“尚简”“贵神”,作为中华文化之根,书法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天然哲学意蕴,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建了当下社会发展的多元描述和个体心灵的表达。
“在审美生活化、生活审美化的时代浪潮中,我们需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阶段,将美育精神作为切入点,推动江苏乃至全国的中华美育精神更进一步发展。”言恭达表示,在数字化时代,更需要坚持从中华文化的根出发,传承和发展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并进行创新优化的教学实践。同时,要抱有“情怀、认知、体验”的三重理念,坚守对中华文化与艺术的贡献意识,提升对中华美育精神的认知,并通过体验现代生活美学,启发学生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格局,实现认知提升和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书画艺术载体上更好地体现和传播中华美育精神。
活动现场,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苗雨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本次展览实现了“跨越代际的艺术共鸣”。省美协、书协名家的特邀精品立起审美标杆,13个设区市的推荐教师作品展现育人初心,中小学生的作品则绽放青春锋芒——少年笔下的“强国有我”与艺术名家的山河画卷相映成趣,教师的教学示范与学生的创意表达彼此呼应。大家既透过特邀作品看见艺术大家的笔墨风骨,也从师生佳作里望见江苏美育的薪火相传——少年以丹青为语、教师以匠心为引、名家以典范为灯,共同织就这场跨越代际的艺术对话,恰如南艺一直践行的“让高校资源下沉校园,让专业创作滋养童心,让教师智慧点亮课堂”。
学生参观展览
“指尖的酸楚与书艺精进的欢欣,皆浸润于墨香之中,凝结于纸帛之上。”南京市竹山中学学生张子骞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张子骞的作品《西征胜利歌》,以笔墨再现了杨靖宇将军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与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借翰墨丹青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笔墨春风”的精神风貌,传递了“珍爱和平 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昭示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的壮志。
获奖作品《回归的宝藏》,指导教师是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小学美术老师刘梦彤。刘梦彤表示,当第一次听到学生关于这幅画的构思时,就被其创意深深吸引。学生通过画笔,让这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鲜活呈现,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作为指导教师,刘梦彤始终觉得守护学生的创作灵感至关重要,美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用艺术的语言去触摸文化、传递情感。
最后,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省军区原司令员、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于中海,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黄俊,省教育厅原一级巡视员、省关工委常务副秘书长汪国培,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陆庆龙,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省学校美育教指委主任、省学校美育协会会长李金泉,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苗雨,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刘灿铭为展览揭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孙晓云为展览题写展名。开幕式由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二级调研员王红蕾主持。
“笔墨春风正少年——江苏省第一届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展”,既是对全省中小学美术书法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新时代江苏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艺养心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