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冷门绝学重大成果,让甘愿坐冷板凳的人被看见

撰稿/原平方(学者) 编辑/马小龙 校对/陈荻雁


▲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现场。图/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行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14项代表性成果,涵盖甲骨学、简帛学、民族史诗与口头传统、民族古文字释读与研究、梵汉语言对勘与研究、古代地图学、濒危语言研究以及中外文明交流史等多个重要学科方向。

这些学科大多属于与大众距离比较远的语言学或古文字范畴,因此,从这些学科名称也能看出这些冷门绝学的小众特征。但学科的“小众”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因此更需要从事这类学术研究的学者能心无旁骛、甘于寂寞。

比如,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西夏文《大宝积经》为底本的《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10册),就是西夏研究领域四十多位学者历经十余年的心血付出之作。这也是目前学界体量最大、标注最为规范严谨的西夏文古籍译注成果。

再如,《天长纪庄汉墓木牍》的墓葬发掘报告与木牍介绍,确立了天长纪庄汉墓木牍在中国简牍史上的独特地位,属于研究西汉中期江淮地区社会文化的高质量珍贵资料。

可以说,这些研究具象化地诠释了学术研究的本质——在于对学术本身的执着探寻,而非对即时效益的追逐。究其原因,学术研究本来就有其内在规律,尤其是古文字、语言学这类与文化探源紧密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往往需要长期积淀才能有所突破。这种特质决定了这些冷门绝学很难用短期功利标准来衡量。

冷门绝学研究“板凳要坐十年冷”

不得不承认,冷门绝学之所以“冷”,根源在于其研究周期长、即时性效应不显著,却需研究者脚踏实地深耕文献、皓首穷经。同时,由于有关冷门绝学的研究往往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实际意义”,因而自然难以吸引市场力量主动投入。

如,无论是对西夏文《大宝积经》的整理研究,还是自2017年以来的古典梵语文学译介,都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潜心努力。

再以甲骨学研究为例,学者们日复一日对龟甲兽骨上寥寥数字的释读与考证,表面看来远离现实生活,实际上为追溯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密码;而针对羌语、满语等濒危语言的研究,则不仅是对语言本身的抢救,更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守护。

但是,这类研究既无法像应用学科那样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又对研究者的知识储备和耐力提出极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外部保障与长期的经济支持,很容易陷入“研究的人少、关注的人更少”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文化瑰宝失传。

在这一意义上而言,14项冷门绝学的研究成果,既是一代代学者“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结晶,更彰显了国家对纯学术研究的战略支撑。

让坐冷板凳的学者不冷心、能保持学术热情,国家层面的制度护航与资源支持至关重要。这既是保障学术传承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长远眼光的体现。

而无论是中国社科院及时通过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开设民族古文字培训班、出版“满语文”系列教材,在项目资助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到了足够的支持与倾斜,还是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的设立,更让这些“小众”学问得到“大众”关心。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举措打破了冷门绝学研究的资源瓶颈,让学者们能够以专心的态度投身这些专业研究。正如“西夏学”的传承所示,只有来自国家的持续支持,这样相对纯粹的学术研究才能获得生长土壤。

文明传承需“无用之学”支撑

本质上,支持冷门绝学研究,既是对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纠偏,更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长远布局。追根溯源,在功利主义思潮影响下,一些学科因“短期内实用”而受热捧,冷门绝学则因“无用”而遭冷落。不过,文明传承恰恰需要这些“无用之学”的支撑。

此番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14项成果中,关于藏文和鄂尔浑文的研究,聚焦的虽然是遥远的古文字,却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或许这些研究的价值要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才能充分显现,但正是这种不计眼前得失的投入,才让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这样看来,给冷门绝学提供保障,不仅是尊重学术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立足文明传承、着眼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这其实与教育摆脱功利主义绑架的追求异曲同工。

一言以蔽之,冷门绝学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其传承发展关乎文脉延续与文明根脉。而这14项成果也证明,只有来自国家层面的坚定支持,有制度层面的扎实保障,冷门绝学才能“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同时,给能坐冷板凳的学者提供有保障的学术条件,既是对学术本质的回归,更是国家文化自信与长远眼光的彰显。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文明的智慧火种代代相传,厚植中华文明底蕴,继而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