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北京打造长城保护实践新样本、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突破、“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等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北京在长城保护、中轴线保护与传承、琉璃河遗址考古、文创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长城保护累计使用财政资金超5.8亿
长城(北京段)依托沿燕山和太行山山脉分布,延绵500余公里,从东至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六个辖区的明长城。北京段长城由于拱卫都城,防御体系完备,建造技术精良,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2000年以来,北京组织各方力量实施长城保护工程120余项,使用财政资金超5.8亿元,长城保护管理状况显著提升。
北京率先逐年实施长城抢险,2019年起,滚动实施长城抢险项目73项,确立和推进2035年北京市域长城全线无重大险情目标;率先开展长城考古发掘,数字化跟踪记录,多学科联合攻坚,全面揭示长城历史信息;率先启动长城研究性修缮,以箭扣长城和大庄科长城为试点,推动从一般性抢险加固向研究性修缮保护的转变。
另外,北京还率先开展世界遗产影响评估,主动向世界遗产组织报备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计划及遗产影响评估报告,是我国首个在重大工程项目方案编制前向世界遗产组织报备的实践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价为缔约国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典范。
同时,汇聚社会力量,开启公众参与新路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香港黄廷方慈善基金会、腾讯基金会等社会资金共计4000万元投入长城修缮工程,拓宽了长城保护资金渠道。推行“乡亲守护家乡长城”,在长城沿线乡镇设立长城保护员,已组建起近500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北京长城保护员”成为全国长城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琉璃河考古首次发现西周封国都城中的两重城垣结构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发掘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是西周分封制度最有力的见证。2024年,琉璃河考古首次发现了西周封国都城中的两重城垣结构,根据外城壕位置推测,城址规模可达百万平方米。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也成功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发掘的大型夯土设施揭示了高等级建筑群的规模与结构,大型夯土井的发现可为探索西周城市分区等提供线索。新勘探成组大型墓葬确认了燕侯家族墓地,可为填补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新研究重建了我国商周时期首个大型家族树,是研究古代社会关系、家庭结构的重要突破,为北京3000多年城市建设史再添重量级实证。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个新的起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是北京城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重要代表,是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北京市立足这一崭新起点,出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推进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设置,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同时,推出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阐释和传播的25项具体措施,编辑出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丛书等图书,开展第五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等群众性活动,推出一批北京中轴线主题文创产品,深化北京中轴线文化阐释和传播,深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积极推进遗产点腾退空间的活化利用,持续提升中轴线周边人居环境,实现先农坛庆成宫、正阳门箭楼对社会开放,推出多条中轴线主题游径和文化探访线路,推进中轴线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北京中轴线桥梁纽带作用,培育一批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会客厅”,举办世界遗产大会主题边会、“中轴永续,文明互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活动、“文化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古都文明对话”活动、“世界遗产在北京”展览等系列活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进一步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加强北京中轴线传承利用和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爆款文创迭代更新,多家博物馆推出AR冰箱贴
国子监金榜题名冰箱贴、问鼎穹隆·天宫藻井浑天仪冰箱贴……精美文创集中亮相北京文化论坛现场。此次论坛首设精品文创展示区,汇聚600余件文创精品,吸引中外嘉宾前往打卡。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的特色献礼,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问鼎穹隆·天宫藻井浑天仪冰箱贴”(即天宫藻井冰箱贴2.0版)是北京市文博文创领域的又一创新成果。天宫藻井冰箱贴2.0版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隆福寺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为原型,巧妙融合中国古代浑天仪结构原理,创新采用“一器两形”设计,生动还原藻井五层立体结构,让千年古建之美可触可感。
其前作1.0版自2024年4月上市以来,累计销售超20万件,成为现象级的北京博物精品之作。天宫藻井冰箱贴2.0版自2025年7月上市以来,短短两月已销售3200余件。
“随着北京文化论坛拉开帷幕,天宫藻井冰箱贴2.0版将在古建馆各文创空间及相关线上平台供应,欢迎广大市民、游客及文化爱好者选购。北京市文物局也将持续引导全市文博单位深度挖掘馆藏特色文物资源内核,推动更多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设计的文创产品涌现。”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北京博物馆文创亮点颇多。多家博物馆推出的AR冰箱贴,成为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的亮眼案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万寿寺洪福齐天AR冰箱贴,以万寿寺山门殿内穹顶的“洪福齐天”壁画为灵感,结合流沙工艺打造,手机扫描可触发动态AR效果。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孝端皇后凤冠AR冰箱贴,以馆藏“孝端皇后凤冠”为元素开发,凤冠前有九条金龙,下有八只点翠金凤,造型庄重精美,AR既将凤冠360°呈现于观众眼前,又带来了龙飞凤舞的视觉震撼。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