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日前,“龙津大舞台非遗展演”在龙岩市新罗区举办。
“日头东起西又落,看着月亮心也迢。面对月华思清仔,愿他平安过浪涛。”舞台上,悠扬婉转、情感真挚的龙岩山歌传来,台下观众跟随演员沉浸到以女英烈陈客嫲为主创原型的《红嫲》故事里。
龙岩山歌戏《红嫲》片断表演 郑育红 摄
不仅有动人的山歌,龙岩采茶灯表演也同样精彩,演员们身穿彩衣、手执茶灯,以轻快的步伐再现茶农劳作的生动场景;而刚劲有力的龙岩五兽拳,一招一式虎虎生风,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像这样“文化味”满满的演出,每周都会在“龙津大舞台”与市民见面。
非遗表演《五兽拳》 郑育红 摄
这方小小的舞台,恰似一扇窗,让新罗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鲜活的姿态展现在群众眼前。值得一提的是,不止于城区舞台,新罗还将非遗表演带进校园、乡村以及田间地头。
“通过常态化基层展演,越来越多年轻人被传统文化吸引,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副主任顾克告诉记者,他们也会结合当下审美和时代主题,持续推出文艺精品。
民俗歌舞《龙岩采茶灯》 郑育红 摄
新罗区保存了大量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门类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及民俗等八大类别。具体包括民间舞蹈《龙岩采茶灯》、龙岩山歌、静板音乐、适中盂兰盆盛会、龙岩沉缸酒酿造技艺等,共同构成了新罗独特的文化图谱。
与此同时,当地还培育了一批非遗传承队伍。目前,新罗区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市级22名、区级32名。
非遗主题展演现场 郑育红 摄
2022年3月,新罗区与漳平市共同启动申报省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载体推进创建工作。目前,《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龙岩)总体规划》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龙岩)总体纲要》已通过专家论证。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非遗真正“活”在百姓身边,也为新罗文化惠民工程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生命力。(韦菊 陈玮炜 高肖幸子 宋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