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 |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18)



近日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其代表性项目囊括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

共计184人入选


上一期

我们一起感受了部分传统技艺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

“传统技艺”专题

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

感受传承人的精神



从业34年,师从蔡炳盛。系统掌握建盏烧制技艺,专注复原宋代“西瓜花”釉及描银工艺。其作品获中国陶瓷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百鹤奖”等奖项,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并作为国礼赠送。2018年起作品赴英国、印尼等国参展,2024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专题展。建立生产基地,积极推动技艺传承,建立校企实践基地,获“福建省金牌工匠”“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图源:建阳融媒体中心

建盏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是中国八大名瓷之一,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建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窑场之一,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元代趋于衰落。建盏是建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也是宋代最上乘的斗茶茶具之一,影响一代茶风。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南平市博物馆

建窑产品有青瓷、青白瓷和黑瓷三大类。黑瓷器形以碗为主,俗称“建盏”,为建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此外,兼有少量灯盏、钵、高足杯、罐、瓶等,烧造地点分布在建窑各处。建盏釉色品类丰富、绚丽多彩、变幻莫测,代表性的釉色有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和曜变等,此外还有其他杂色(柿红、酱釉、铁锈斑等)。



从业24年,师从陈云华。创新“无规则编织法”,将竹丝分至0.2毫米细度。作品《竹编空间站》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实践奖,《隐形观音》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百帝图》获中华工艺精品奖。2009年创办宏星竹编工艺美术馆,年接待游客二十万余人次,开展非遗培训三千余人次。主导修复古籍《武夷山市志》,保护3445年竹席残片等文物。2024年受聘武夷学院特聘教授,参与央视《匠人匠心》党的二十大献礼片录制。


图源:武夷山市文化馆

根据武夷山船棺发掘表明,早在三千年前,武夷先人就熟练掌握竹编技术。近代,武夷山相继成立了竹编合作社、竹编工艺厂,主要产品有篮、瓶、盆、盘、罩等竹编工艺品,工艺精美,形象生动。


武夷山竹编技艺将竹片进行分丝,分割至头发的三分之一粗细,采用多种工艺针法,编织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字画、画屏。近年来,武夷山将非遗体验融入旅游项目,既能提升游客的文化获得感,也为传统技艺搭建了展示平台。通过竹编体验,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风景,还有对手工艺的深刻记忆。



图源:邱泽海

从业43年,师从父亲邱德明。青白瓷自五代创烧,宋代大量烧造生产。邵武紧邻江西,故其青白瓷受江西景德镇窑制瓷工艺影响。邱庆华创新研发青白瓷釉水配方十余种,其作品胎薄透光、釉色青白相映,尤以仿宋茶具著称。作品《枫铃杯》入选国家图书馆展览,《玉树铃枫》茶具成为国际和平节国礼。协助建立枫林窑陶瓷博物馆,参与保护古龙窑遗址,开展非遗公益课二十余场。


图源:邵武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邵武地处闽北,位于闽、浙、赣三省接合处。和平镇枫林自然村就有窑场烧制日用瓷,一直延续至今。根据考古发掘,邵武青云窑产的青白瓷酒杯在印度尼西亚的东爪哇也有出土。


图源:邱泽海

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名,又叫影青、映青、隐青等。这是一种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9%左右(一般白釉含10%左右)。由于钙含量高,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在刻划花印花等处,釉聚积较厚,釉色呈湖水色而显青,釉薄处显白,于是器物釉面呈现浅淡的青色和白色相间的优雅色调,故称青白瓷。因其莹缜如玉,有“假玉器”之称。最高境界的瓷器达到“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



图源:潘琳

从业45年,师从父亲梁招城。致力于唐宋陶瓷工艺的挖掘与复原,成功恢复宋代顺昌窑工艺,创新研发“素胎通体木纹瓷”等技艺。代表作《仿元代青白瓷荷花瓶》获福建省“争艳杯”金奖,作品《仿五代越窑青瓷凤首龙嘴壶》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永久收藏。发表《“千年之谜”秘色再现》等学术论文,编著《顺昌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创立非遗传习所及传统陶瓷作坊,积极参加海峡文博会等展览活动,获“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闽北工匠”等荣誉称号。


图源:顺昌县文化馆

顺昌窑陶瓷创于北宋,盛于南宋,主要烧制青白瓷、青瓷、黑釉瓷,品种有盘、碗、碟、盒、杯、盏托、壶、炉、瓶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刻花、模印、点彩、雕塑、镂空等。2022年,顺昌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潘琳

顺昌窑的青白瓷采用覆烧法和叠烧法工艺,叠烧工艺是顺昌窑创烧,而覆烧工艺为传统芒口瓷(古代称南定),器物口沿用金、银或铜镶嵌,器物华丽高雅贵重,尤其是金银镶嵌瓷,鲜艳夺目、华丽多姿。



从业32年,师从杨宗文。系统掌握湛卢宝剑铸造技艺,创新研发独特淬火回火工艺。其作品《青虹茶刀》系列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奖项,《望月茶刀》获福建好礼最佳创意奖。在福州大学设立工作室,复制历代刀剑五十余把。2014年创办福建青虹剑业有限公司,开发宝剑、茶刀等系列产品百余种,获多项国家级专利及设计大奖。作为松溪县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交流活动,推动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图源:人民网

全球首个工业智能领域的奖项“湛卢奖”,就是以中国五大名剑之首湛卢命名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把举世闻名的宝剑,它的诞生地是福建松溪,其铸造技艺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因与湛卢宝剑紧密的历史传承,松溪也由此被誉为“中国宝剑之乡”。


图源:福建日报

松溪县在传承湛卢宝剑锻造技艺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手工锻造的青虹茶刀,作为茶具之一,兼具实用性与观赏价值,颇受市场青睐。2024年,松溪茶刀亮相香港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并收获了来自非洲、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地订单。



图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业29年,师从父亲张水兴。致力于茶洋窑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成功复原宋代茶洋窑经典器型“浅腹平口盏”,并攻克银油滴釉色、立体斑纹、薄胎防裂三大技术难关,获国家发明专利。其作品《茶洋窑梅瓶》《灰被天目茶盏》等多次获国家级金奖,并被福建省美术馆、南平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9位徒弟获评市级传承人。作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积极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世界遗产工艺美术博览会等交流展示活动。


茶洋窑创烧于北宋中期,是一个青釉、青白釉、黑釉器共存的民间窑场,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水运交通,其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从宋至清,茶洋窑的发展壮大延续了数百年。2022年1月,茶洋窑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以上2图图源:南平市博物馆

宋元之际,茶洋窑生产规模最大,烧造时间最长。主要生产社会生活日用品,兼烧制陈设供器、玩具等。清代中期,茶洋窑还烧造少量的青花瓷器。



从业25年,师从张木芳、孙建兴。专注龙窑柴烧建安盏技艺研究与恢复,系统复原宋代建安盏经典器型,掌握兔毫、油滴、鹧鸪斑等釉色控火技术,作品《柴烧蓝鹧鸪棒槌瓶》《龙窑柴烧油滴撇口盏》等获中国工艺美术奖项三十余项,被福建省美术馆、南平市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获国家专利6项,出版专著《火炼精魂》,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创办技能大师工作室,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公益捐赠等活动。


提起建安盏,想必很多人就会想到“北苑皇纲”,因为黄氏家族的代代坚守,让这项古老而精湛的技艺在千年建州不断传承与发展。建安盏的制作复杂精妙,包含采料、配料、淘洗、制坯、素烧、焙烧等十几道工序,看似简单的操作流程,其实都十分讲究,每一步都有可能影响到后续烧制的结果。


以上2图图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随着跨境电商与物联网的发展,团队里的年轻人也紧跟时代步伐,借助直播、网络等平台,使“北苑皇纲”所生产的陶瓷产品在国内上百个城市畅销,还成功进入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市场,赢得了广大茶友与收藏爱好者们的认同。



从业34年,师从父亲池炎钦。掌握纸帘制作全套技艺,能独立完成制篾、拉丝、编帘等工序,根据纸张特性设计纸帘,创新帘线材料和上漆工艺。2002年返乡种植油竹并创办纸帘厂,2021年在龙岩开设非遗体验馆,开展研学活动,累计接待5000人次。带领村民种植油竹一千三百余亩,以“公司+农户”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并培养家族成员及村民传承技艺。积极参与非遗展示活动,扩大技艺影响力。


龙岩的浮竹岭紧邻连城莒溪,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南麓,海拔达1000米,森林覆盖率达72%,适宜的气候和肥美的林地腐殖层所产的毛竹资源丰富,满足造纸需求。浮竹岭纸帘一经问世,便以篾性强韧、经久耐用的品质,加上做工精良、帘面平整,很快就取代原有用苦竹生产的纸帘。2022年,浮竹岭纸帘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上2图图源:新罗万安

浮竹岭纸帘是通过将竹子进行刮青、制篾、晾晒、分丝、拉丝、编帘等十三道工段近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工艺品。至今,纸帘制作技艺已整整传承十五代人,历经三百余年。做工精良、经久耐用的纸帘让浮竹岭成为了闽西乃至福建生产高档用纸纸帘的少有产地,每年生产纸帘不少于5000张。浮竹岭纸帘技艺不仅是闽西优秀的传统技艺,也是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业21年,师从父亲赖庆发。精通烧锻、淬火、镂刻等二十余道工序,创新滴水岩淬火、铐蓝烙花等工艺。其作品融合福文化元素,《百福剑》获福建文创设计大赛优秀奖,《“闽王”斩妖魔佑中华烙花剑》获福建省工艺美术金奖。拥有10项国家专利。作品被福建省艺术馆等收藏。建立综合生产基地,积极参与非遗展示交流等活动,获“三明工匠”“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等荣誉称号。


图源:叶先锋

“九厅十八井”为闽西客家的典型民居样式。“九厅十八井”的显著特征一是面积大,一般在数千平方米上下;二是左右对称布局;三是以木结构为主;四是 “三合土”地面;五是注重安全,面积较大的“九厅十八井”内往往有水塘,以作救火水源。2022年1月,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省级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源:吴健衡

“九厅十八井”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实用。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主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侧厅接官议政,偏厅待客会友。每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横屋)都有厅、有卧室、有生活用房、有天井,视主人的经济状况和房屋建筑规模而数量不一;其采光、通风、防潮、排水都很好,也便于饮食起居,使用起来极为方便;连城客家人又往往喜欢在天井中种植兰花、茶花等花卉,满室幽香,营造出宜人的人居环境。



从业34年,师从父亲王德祥。精通镂雕、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善取巧色,作品形神兼备。带领团队创作《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大型作品,其中马来西亚新马寺《人间佛教图》两度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作品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被香港佛光道场、南京牛首山佛顶宫等机构收藏。


彩玉镶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以天然的叶蜡石和彩玉为主要材料,雕琢成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再镶嵌在红木、花梨或其他名贵的木材上面的工艺品。玉石色彩丰富,石质细腻温润,适合雕刻与制作。它的天然色彩和肌理给人一种古朴、高雅、清纯的感觉,其作品随类分色、随类赋彩、色彩华贵、光亮照人、可登大雅之堂。2022年,漳平彩玉镶嵌技艺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上2图图源:李金龙

彩玉镶嵌技艺的镶嵌材料主要是我国各地的软玉及国外进口的多种玉石。其制作工序为画稿、排列、刻线、砑格、配石、框架、镶嵌、雕刻、粘贴、打磨、上蜡等,被誉为九龙江畔的“点石成画术”。




假如你来到福建

会惊奇地发现

这里的光从不曾熄灭

只是换了种方式在烟火里生长

传说中的非遗并不遥远

就在日常里跳动着

它们不是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冰冷坐标

而是“活着”的“东方精神”

后面,我们将会继续与各位一起

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

品味福建非遗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

fjlygroup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厦门文旅

漳州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