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千年文明!全国媒体大咖高庙遗址寻根,探源中华上古神话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漫步考古遗迹间,观摩古老陶罐,在“凤起高庙”的文化印记里,触摸福地怀化的厚重底蕴,探寻农耕文明的深远根脉。

9月9日,“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循着史前文明的踪迹走进高庙遗址博物馆。


△ “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高庙遗址博物馆。

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1991年,高庙遗址首次被发掘,随后在2004年和2005年,又经历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工艺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还发现了距今约7800年的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图案陶器,以及距今约7400年具有栽培特征的炭化稻谷等重要遗迹和遗物,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步入高庙遗址博物馆,仿若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将我们悄然引向那遥远而神秘的史前岁月。馆中静静陈列着的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宛如一颗颗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 “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高庙遗址博物馆。

这些白陶陶体通过精湛的戳印篦点纹饰工艺制成,图案繁杂精细、造型庄重典雅,体现着先民的审美意趣与精神信仰。陶器纹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图像,凤鸟、太阳、八角星、獠牙兽面、建木天梯高山,以及由上述图像构成的复合图案。方寸陶面间,远古的宇宙观,让人不禁驻足凝神,每一幅图案都像是一部无声的史诗,记录着先民的生活、信仰和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凤鸟纹也是高庙文化具有标识性的主题图像。从展馆呈现的陶器图纹风格来看,最初始的图案较为抽象,往往只用鸟头或羽翅来表示鸟的整体,后期的陶器上凤鸟纹图案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完整的纹饰。这类纹饰大多呈正面展翅飞翔状,鸟头多用侧视方式表现,且有向后卷翘的羽冠。高庙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凤鸟纹图案被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是凤凰的雏形,‘凤起高庙’正是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在高庙遗址的考古挖掘现场,仿佛能感受到先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画有凤鸟图案的陶器,还有7400年前的炭化稻粒,这些沉甸甸的历史文物,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民对话,也读懂了先民们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大皖新闻副总编辑童建明感慨说。

走出博物馆,沅水碧波缓缓流淌,将遗址的轮廓晕染得愈发静谧。被精心保护的遗址之上,先民狩猎的雕塑栩栩如生,稻草堆叠的古居还原着原始风貌,恍惚间仿佛穿越回远古的时光里,感受到先民在蛮荒中开辟文明的坚韧与智慧。


△ “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高庙遗址博物馆。

高庙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高庙遗址正以“保护+体验”双轮驱动,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博物馆已开发多款高庙文化元素文创产品,更在推进45个重点项目建设,涵盖疏桐花园、智慧果园、陶艺部落,以及餐厅、民宿、咖啡馆、陶艺DIY等“吃喝游娱购”全业态,预计9月中旬全面建成开放,未来将形成集餐饮、住宿、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空间。

今年7月,高庙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洪江市以此为契机深化遗址保护与文旅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遗址公园开园至今,已承接省直部门、央企国企、科研院校研学、党建等活动400余场,“我的高庙行”等活动年吸引研学3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带动全市游客量达64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57.6亿元。

未来,高庙遗址将以“展现史前文化、体验高庙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鲜明、功能复合的考古遗址公园。届时,博物馆的展陈、遗址本体的保护、湿地生态的映衬,将与传统村落、农耕环境相映成趣,让沉睡的史前文明“活”起来,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凤起高庙处,不仅有千年文明的回响,更有文旅融合的崭新未来。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王丽娇 摄影杨旭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