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长到23岁,这里有我完整的童年、少年与青年记忆。”回到上海,作曲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眼中满是对故土的眷恋。9月18日至24日,“潮起云归——2025 叶小钢音乐展”将在沪举行。这是一次对叶小钢艺术成就的系统梳理,也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对话。
9月19日晚,叶小钢音乐展的首场重头戏——“林大叶与上海交响乐团演绎叶小钢《鲁迅》”将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上演。全曲九个乐章,以鲁迅文学经典为蓝本,将祥林嫂、阿Q、闰土等经典人物以音乐语言呈现,更把“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等鲁迅名言谱入旋律。当晚,演员濮存昕,歌唱家戴梓伊、朱慧玲等也将参演。
叶小钢与他的第五交响乐《鲁迅》
上海交响乐团与叶小钢的缘分,要从30 年前说起。“1995年,指挥家郑小瑛就曾执棒上交演绎叶老师的成名作《地平线》,这部作品后来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回忆,1998年,上海交响乐团聘请叶小钢担任驻团作曲家,开启了双方深度合作的篇章。“截至今年,我们已演绎过叶老师17部作品,每一部都饱含中国文化精髓。”
上海交响乐团与DG合作发行的专辑中,将叶小钢《大地之歌》与马勒《大地之歌》并置,“《金融时报》评价这是‘两种文化的相遇’,马勒的作品是油画,叶老师的作品则浸润着中国文化。”周平说。
作曲家叶小钢、指挥家余隆和男高音歌唱家布莱恩·杰德
除了《鲁迅》专场,此次音乐展还通过两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勾勒出叶小钢创作的全景图。9月22日晚,“落花天 —— 叶小钢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将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艺厅上演,《羊卓雍措》《拉姆拉错》《落花天》等作品轮番登场,小提琴家林瑞沣、二胡演奏家陆轶文等艺术家联袂演绎。“这些作品里有我对南方植物的喜爱,对西藏文化的向往,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叶小钢说,“室内乐创作更自由,能容纳更多细腻的情感与巧思。”
9月23日晚的 “叶小钢交响作品音乐会” 则是一场跨越40年的“时空对话”。指挥家张艺将率领上海爱乐乐团,完整再现1985年中央乐团“叶小钢交响作品专场音乐会”的所有曲目——《西江月》《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粲然西凉〉》《胡同》《地平线》。“我们想用这种方式,和40年前的叶小钢对话。这些作品见证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脚步,现在重现它们,就是要传承这份创新与勇气。”张艺说。
青年时代的叶小钢在采风
张艺与叶小钢相识于1994年,彼时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张艺偶然听到叶小钢的作品深受触动。“当时我住宿舍,叶老师打宿舍电话找我,楼道大爷喊我接电话的场景,我至今记得。” 张艺笑着说,30多年来,他指挥过叶小钢的作品无数次,仅《地平线》就演了十几次,“这部作品今天听仍不过时,它能成为经典,靠的是过硬的艺术质量。”
音乐展不仅有精彩的演出,更有深度的学术交流。9月18日晚,“大师不在台上 —— 叶小钢《鲁迅》:从历史人物到交响乐” 活动将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叶小钢与李浩、林大叶等嘉宾,围绕鲁迅精神与音乐创作展开对话;9月24日上午,“大地之歌 —— 叶小钢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 将在上音歌剧院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叶小钢的创作理念、音乐美学思想及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
叶小钢与指挥家小泽征尔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说,叶小钢是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给本科生、硕士生上课。此次研讨会,除了梳理叶小钢的创作成果,还将探讨中国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的发展,“我们想借此机会总结经验,为未来铺路。”
“潮起云归——2025叶小钢音乐展”由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叶小钢透露,明年第41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他将带来 “《华亭赋》室内乐专场音乐会”,以在上海生活过的科学家、诗人、作家、革命家为灵感的六首声乐作品展现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历史文脉。
“从过去到现在,我想用音乐讲述上海的故事。在科技飞速发展、每秒诞生大量电脑歌曲的时代,我们更要坚持初心,用音乐反映伟大时代,滋养年轻人的心灵。”叶小钢说。
原标题:《叶小钢音乐展即将启幕:上海有我完整的童年、少年与青年记忆》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