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课程纪实 | 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与器具


讲座现场

8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成纪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与器具”为题为《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课程学员们作学术讲座,讲座从当代美学“物转向”的发展趋势出发,从哲学层面的身体、空间、媒介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物性与人性、物的空间、器具信息传递出来的核心观念。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刘成纪通过对主体论美学的讲述,指出当代美学从对“人”的传统意义出发,正在转换成一种对“物”出发的美学。他引用海德格尔“物”的概念,同时结合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谈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场域中从“人的主体性”高扬到向“物”的转向,正是对消费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回应。

刘成纪列举老庄关于“物”与“道”的阐释,提炼出物之于中国美学的意义、物之美与物之真、物本与道本、物性与道性,最终引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物论与气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器具美学,在探讨器物从实用功能到审美价值的转化过程中,他表示,器具作为文明的容器,是哲学思想的物态化呈现。

最后,刘成纪将视角转向中国传统器具的具体案例,通过对青铜器、瓷器、绘画、皇城与皇陵等器物、形制、纹饰与功能演变的梳理,揭示了器具在历史脉络中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念。他特别表示,中国传统器具的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外在形式的精致与和谐,更在于其背后隐含的礼制规范、伦理秩序以及哲学思辨。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通过刘成纪的精彩解读,学员们意识到,现代人对古典器物的审美解读,不应仅停留在形式的鉴赏,而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价值体系;通过对器物的再审视,可以重构传统美学与当代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结,使古典智慧在新的语境中焕发生机。

编辑 | 杨晓萌

文字 | 谢凌君

摄影 | 刘科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