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苏青协作为青绣出圈注入“苏式匠心”

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 文/摄)“我们的基地已在南京老门东、无锡梅里古镇设立青绣专属销售门店,就是将带着高原特色的青绣产品,送到江苏游客面前。”9月5日,现代快报记者随江苏“三个专项”工作组采访团走进互助青绣(盘绣)产业基地。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雅娟的介绍,让人直观感受到青绣“走出去”的活力。而这座基地,正是东西部协作深化非遗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要让青绣“绣”得好,技艺提升是关键。基地依托江苏丰富的非遗资源,不定期邀请江苏刺绣大师、非遗传承人远赴青海,为当地绣娘量身定制培训。培训中,绣娘们不仅系统学习了苏绣的细腻针法、无锡精微绣的精巧技艺,更尝试将这些江苏特色技法与传统土族盘绣相融合,让古老绣艺焕发新韵。截至目前,这样的跨地域技艺交流已覆盖600余名绣娘,为青绣品质升级注入了“苏式匠心”。



“要是没有苏青两地的协作支持,基地很难有今天的规模。”张雅娟感慨道。自2021年至2023年,累计投入协作资金2300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改造、生产设备更新与产业规模扩大,不仅让基地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推动青绣产品品质迈上了新台阶。


如今的互助青绣(盘绣)产业基地,总占地面积达20亩、建筑面积5845平方米,是目前青海省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青绣类产业基地。在这里,非遗体验、文化展示、人才培训、产品加工、市场运营、数字商务、团队研学等功能融为一体,既是展示青绣技艺的“大舞台”,更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截至目前,基地已吸纳全省50家企业及工坊入驻,其中农特产品类企业19家、青绣及文创类企业31家。还辐射带动全县19个乡镇(街道)的盘绣工坊,让1132名绣娘实现了居家就业并增收。” 张雅娟说。


技艺与规模双提升的同时,青绣的新意也在不断涌现。今年7月,基地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正式签约,以“青行・赋能・传承”为主题,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新篇章。双方不仅将共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与研学基地,更聚焦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团队量身打造融合盘绣元素的“新土潮”服饰、生活文创,还将开发“彩虹故乡”主题旅游商品,比如印有盘绣花纹的背包、遮阳帽等,让传统青绣与现代审美碰撞出火花,一起将其打造成青海闪亮的民族文化名片。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