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抵得上安徽四川两省总和,西安碑林里到底藏着哪些国宝?

□陈根远


多年以来,我国的文物鉴定标准一直将文物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珍贵文物分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二级文物和国家三级文物。日本对文物极为重视,他们顶级的文物称为“国宝”。受日本启发,从1995年起,我国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也开始赴全国各大博物馆研究认定“国宝”。

国宝级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重要见证,是一个博物馆实力的黄金名片。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国宝级文物数量当然不多。据了解,安徽省共有国宝级文物8件,四川省共有11件,而西安碑林博物馆就有国宝级文物19件(组),是安徽省和四川省“国宝”数量的总和。那么,碑林里到底藏着哪些国宝?碑林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国宝?

沧桑900年

公元904年,千年帝都长安的上空阴云密布,朱温挟持唐昭宗把首都搬到了洛阳,接着对长安城进行了全面的拆毁。当时留下来的节度使叫韩建,他主持缩建长安城,并准备将已经被弃于城外的原唐朝国子监里的《开成石经》《石台孝经》以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重要碑刻搬到缩建的新的长安城里。可惜,不久他就被调到别的地方去了。

韩建的继任者叫刘鄩(xún),在谋士尹玉羽的巧妙劝说下,最终将《开成石经》等碑石搬到了原来唐代尚书省的西隅,即今天西安鼓楼北、西华门以西一带。再后来又经搬迁,这些碑石终于在岳飞出生的那一年(1103年)搬到了现在西安碑林的位置。

从那时候起,碑林就已经具备了收藏、陈列文物这样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所以西安碑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

碑林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早年因为碑林中墨拓不断,碑石乌黑,故又有“墨洞”或“碑洞”之称。经过900多年的网罗搜求,而今碑林已收藏碑石、墓志、造像等达4000件,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涵盖儒、释、道诸家思想,特别是年代有序、流派纷呈的历代碑刻书法艺术每年都吸引数十万中外学人游客流连忘返。

儒家文化的图书馆

在春秋时代,东方文化巨人孔子游学列国,创立儒学。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四书五经便成为知识分子治学进仕的基石。但古代印刷未彰,为了避免口传手抄的谬误,封建政权曾7次进行庄严的刻经活动。而陈列于碑林第一室的《开成石经》则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较早、最完整、最大的一套儒家经书。北宋建立碑林的初衷也正是为了保护这套石经。

大和四年(830年),峨冠博带的大唐国子监祭酒郑覃匍匐于地,向正襟危坐的唐文宗奏请镌刻《周易》《周礼》《仪礼》《礼记》《尚书》《诗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论语》《孝经》等12部儒家经书。至开成二年(837年)整套石经刻成,共114石,每石俱两面刻字,共228面,总字数达65万之巨。至清补刻《孟子》17石,合称“十三经”。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明和传承、校勘历史典籍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在碑林三室南侧还陈列有一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残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刻经的珍贵遗存——大名鼎鼎的《熹平石经》残石。该石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购于洛阳,20世纪30年代捐献给碑林的。《熹平石经》是由东汉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yōng)书写,包括《鲁诗》《易经》等7部儒经。它当时立于国都洛阳太学中。因倡议开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而得名。

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石经刻成后,“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因为蔡邕是当时学界领袖和书坛的泰斗,声望极高,连梁武帝都赞其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盛况空前。

可惜后来历经变乱,渐至瓦解。现后代学人、藏家竭力收藏,也只见500余碎石。而这块两面刻有400多字的《易经》残石竟是《熹平石经》残石中字数第三多的一块,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易经》文句,对校读五经文字颇有裨益。

中外文化交流的档案库

碑林还存有很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陈列于碑林二室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窥一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反映基督教东渐华夏的第一块碑石。碑文记载贞观九年(635年)东罗马帝国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教派)经波斯传入中国,当时心胸宽广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的到来十分欢迎。碑文记载“帝使宰相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不久又特设大秦寺以助景教传播。

碑文还记载了罗马帝国的四至,景教的教规、教仪、传播情况等。碑身四周还有叙利亚文的僧侣题名。其史料价值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他如汉梵合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不空和尚碑》《米继芬墓志》《苏凉妻马氏墓志》等对研究唐朝与当时南亚、中亚的交流都极其重要。至于其他涉及古代社会情况、政教关系的碑石更是不胜枚举。

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不了解书法,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华民族,而未到过碑林又不能说目睹了中国书法的“庐山真面目”。蔚为大观的西安碑林,碑石年代从汉代一直到近代,前后相跨1800余年。中国书史上所有阶段的代表作品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

秦始皇横扫六合后,命丞相李斯创立小篆,并在巡游所至用小篆刻石纪功。但2000多年的风雨冲刷,当年的秦刻石几乎悉数瓦解而不存了,只有宋代重刻、世为冠盖的小篆祖书《峄山碑》,才使我们领略到森然规范下,李斯小篆细劲、庄和、典丽的风姿。“小篆散而八分出”(碑林藏宋代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碑文),明代出土的东汉《曹全碑》,秀韵飞动的风格在汉隶百碑中独树一帜,其以清丽婉畅、圆润绰约不知倾倒了多少书法家。陈列于碑林中的于右任先生捐献的北朝墓志,魏书气象浑厚、笔法跳跃、意志奇逸,是北朝墓志精华所在。

初唐书风深受东晋王羲之的影响,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诸家又能各出己意,或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或如“婵娟美女,不胜罗绮”。他们与后来丰壮淳厚的颜真卿、瘦硬通神的柳公权几乎决定了楷书艺术的基本构架。碑林陈列的他们的代表作《孔子庙堂碑》《皇甫诞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等皆是书史上光焰四射的杰作。

碑林三室中还陈列有唐代张旭写的狂草《断千字文》,以及怀素写的狂草《千字文》。以“颠张醉素”为代表的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李泽厚《美的历程》),奔蛇走虺,流走迅疾、连绵不断,把书家心中的悲欢情感,痛快淋漓地泼墨在书法的每一个点画线条之中,把书法的音乐美发挥到了极致。

几千年高潮迭起的中国书法史,如果掩去西安碑林的名碑,将只剩下一堆残编断简。

汉唐雕塑艺术的殿堂

20世纪60年代初,西安碑林西侧建立了“西安石刻艺术室”,收集陈列了咸阳沈家东汉双兽、陕北东汉画像石、唐代《献陵石犀》、昭陵“四骏”、《老君像》等中国汉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一批石雕。这是中国古代雕塑室内大型专题陈列第一家。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分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三类。

秦汉是雕塑的繁盛时期,其中汉代雕塑造型古朴、神态夸张、动势强烈,连鲁迅先生也称赞“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咸阳沈家桥出土的东汉双兽“辟邪”和“天禄”,肌肉强健、兽爪锐利、飒爽雄姿、动感强烈、造型饱满,人立于其旁,仿佛两千年前的烈烈雄风依然呼啸耳畔。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雕刻手法更加流畅而娴熟,不仅体现着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昭陵前的浮雕,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的造型,但无不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实乃中国古代浮雕艺术的压卷之作。

原在唐代华清池朝元阁上的《老君像》,表现了端坐在雕饰繁丽的须弥座上的老子,其安详、虚淡,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超智慧。

碑林里的国宝

进入西安古城南门,右转通过书院门,向东走,路过明清时期陕西学术的重镇关中书院,就到了古柏森森、满地斯文的西安碑林了。在书院门口高大的牌坊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文曰:“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

西安碑林从900多年前移至现址,经过历代碑林人的不断努力,如今它已经收藏历代碑刻石雕约4000件,精华鳞集,许多都是闻名遐迩的国宝。

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拥有19件(组),具体如下:1.《曹全碑》;2.《皇甫诞碑》;3.《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4.《石台孝经》;5.《多宝塔碑》;6.《颜勤礼碑》;7.《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8.《回元观钟楼铭》;9.《开成石经》;10.《玄秘塔碑》;11.大夏石马;12.李寿墓门、石椁、墓志;13.献陵石犀;14.昭陵六骏之特勤骠;15.昭陵六骏之青锥;16.昭陵六骏之什伐赤;17.昭陵六骏之白蹄乌;18.景云铜钟;19.老君像。

这些国宝到底有什么来历?它们的价值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将在《藏在碑林里的国宝》一书中一一介绍给大家。

如果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书迹遗存来重构几千年高潮迭起的中国书法史,那么,商周时期是甲金时代,秦到唐之间是碑石时代,宋代以后是纸素时代。为了让大家游览碑林,能够对秦到唐1000余年间的整个碑石时代的书法与书体嬗变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我们又增加了西安碑林藏品之秦代《峄山碑》、东汉《熹平石经》、前秦《广武将军碑》、北魏《晖福寺碑》、唐代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及张旭《断千字文》等6件国家一级文物。

来吧,让我们一起叩开碑林的神秘之门,去寻找藏在碑林里的国宝,去品读碑林这部最有意思的大书!

(本文为《藏在碑林里的国宝》一书前言,有删改。作者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