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原木风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入住后才知道,氛围感有多舒适

现在年轻人装修总绕不开一个纠结:要么怕装得太“网红”,过两年看腻;要么怕装得太“务实”,连朋友圈都拍不出好看的图。结果兜来兜去,还是有大把人往原木风里扎——明明都说“烂大街”了,可住进去的人都偷偷跟我说“这才是真的舒服”。

我闺蜜小棠去年装婚房,坚定选了原木风,当时我还吐槽“能不能有点新意”,结果前阵子去她家吃火锅,进门就被戳中了:玄关柜是原木色加白色门,下方镂空刚好塞她的小钢琴,旁边摆了组模块沙发,轻得能推着走——她老公打游戏时把沙发挪到电视前当“电竞椅”,她弹钢琴时又推回原位,空间像块软乎乎的“橡皮泥”,怎么揉都顺。餐厅的藤编餐椅就放在入户门旁边,我以为会挡路,她笑着说“刚好缓冲一下,不会一开门就撞餐桌”,桌上摆了盆小薄荷,叶子上的水珠在原木色衬托下,连风都变得软乎乎的。

其实原木风的“香”,从来不是靠“一眼惊艳”,而是“每天都用得到的细节”。比如客厅向阳台扩了一点,但没拆移门——她跟我说,阳台装了洗衣机,留着移门晚上洗衣服不吵,不然老公打游戏时得戴耳机,“通透”哪有“安静”实在?电视墙没做任何造型,就留白配悬浮原木电视柜,她擦灰时晃着手机跟我说:“你看,这墙连个沟都没有,抹布一拉就干净”,反而她同事家做了岩板电视墙,现在缝隙里全是灰尘,擦都擦不到。

还有厨房的无后挡水条,我一开始吓一跳:“会不会漏水?”她当场接了杯水流在台面上,“你看,石英石台面直接贴紧墙面,用密封胶封了边,溅了油抹布一推就到底,不用抠后挡水条的缝”——这不就是懒癌患者的“救命设计”吗?

U型橱柜刚好容得下她和老公一起做饭,她切菜,老公洗碗,动线顺得像提前排过练,连吵架的机会都没有。

最戳我的是主卧:压缩了主卫面积,主卧变大了,床头用了跟沙发墙一样的格栅,连起来像整个空间的“骨架”,小房间也不显得挤。床尾的衣柜留了投影幕布,她跟我说“周末窝在床上看《甄嬛传》,比去电影院还舒服”,旁边的悬浮梳妆台刚好卡在墙垛里,“不用买大梳妆台占地方,放我的化妆品刚好,还不会撞腿”。

现在很多人说“装修要个性化”,可“个性化”不是装得跟别人不一样,而是装得“跟自己的日子一样”。原木风的火,其实是年轻人想通了——那些花里胡哨的造型,不如“早上出门换鞋不弯腰”“晚上做饭不用绕路”“周末宅家能随便挪沙发”的舒服。你说“原木风烂大街”,可住进去才知道,这种“不刻意的好看”,才是能陪你过日常的。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装修时盯着效果图改了又改,结果住进去发现,最常用的居然是玄关柜的镂空放钥匙、餐厅的藤椅放包、客厅的模块沙发拼床陪孩子玩?

原木风的“氛围感”,其实就是把这些“用得到的细节”藏在里面,让你每天回家推开门,第一反应是“啊,终于到家了”,而不是“赶紧拍张照发朋友圈”。

现在想想,那些“一眼惊艳”的装修,是不是大多停留在照片里?而原木风的“舒服”,是早上的阳光照在原木柜上的暖光,是摸着凉凉的格栅墙的触感,是晚上窝在沙发上打游戏时,脚边蹭过来的猫——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确幸”,才是家最该有的样子啊。

你下次装修,会不会也考虑这种“看起来普通,但住起来越品越香”的原木风?会不会也把“好看”让一点给“好用”?毕竟,家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打卡”的,对吧?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