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居易的诗,打开唐朝的画卷


《白居易的节日:唐诗里的岁时烟火记》以白居易的节日诗文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唐代节俗文化的全景画卷。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循白居易的人生轨迹——从宿州避乱的孤灯除夕、长安求仕的元日朝贺,到贬谪江州的湓浦望月、晚归洛阳的千里邈思——在不同的地理节点中,白诗如时光琥珀,封存了元日柏酒、寒食禁火、端午竞渡、中秋玩月等盛世节俗的鲜活细节。下篇则深掘个体与时代的互动——节俗的千年传承、中唐的诗酒风尚、宦海浮沉的身份印记、生命意识的悲欣交集,共同熔铸成其诗中“万人行乐一人愁”的独特节庆美学。


《白居易的节日:唐诗里的岁时烟火记》,张勃 著,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孤灯此夜情:除夕

白居易第一篇关于节日的诗是:

除夜寄弟妹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曾祖父时代,举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后来祖父白锽(706—773)到河南任职,白家寄居在新郑,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在这里。所谓“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宿荥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729—794)先由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今徐州)县令,一年后升任徐州别驾。建中三年,为躲避徐州战乱,白季庚把家人送往宿州符离(今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定居,这一年,白居易十岁。建中四年,因中原发生“二帝四王之乱”,白居易又避难越中(今浙江绍兴),《除夜寄弟妹》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的夜晚。除夕,唐代人多称为“岁除”“除日”“岁暮”。和今天的人们一样,唐朝人十分重视这个处在新旧年转换节点上的日子,形成了丰富的习俗活动。他们会在庭院中竖起竿子,悬起幡旗,在窗户上贴春书,在门旁插桃枝,在门上画虎头,写“聻”字,通过对空间的装饰,表达驱邪避恶、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景。这一晚,唐代人还有守岁的习俗,人们在庭院中燃起燎火,或点上灯烛,在火焰灯光里送走旧年的最后一段时光,迎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诚如储光羲《秦中守岁》诗云 :“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守岁的时候,往往少不了歌舞饮酒欢宴,张说《岳州守岁》“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就反映了这一情形。皇帝也不能免俗,他们和王公贵戚、权要大臣共度佳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也参加过皇帝组织的守岁宴会,并留下一首诗:

守岁侍宴应制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诗篇反映了宫廷守岁的基本状况:光耀如昼的殿廷之上,婉转悠扬的丝竹声中,皇帝摆开筵席,大家说着祝福的话,饮着象征长寿的酒,兼有好玩的游戏,真是一幅君臣同乐的祥和守岁图。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