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姐弟拜师学艺,“江南丝竹开学第一课”奏响传承新声



“老师,这个指法要怎么按才能弹出流水的声音?”9月2日,在2025年浦东新区三林镇“江南丝竹开学第一课”现场,刚拜入非遗传承人门下的混血女孩李卡阿娜,正抱着琵琶向老师请教,身旁的弟弟李卡尼尔则捧着二胡,认真模仿着运弓动作。这温馨的拜师场景,为这场以传承江南丝竹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增添了一抹跨越文化的亮色。


活动现场 摄影记者王凯

当天,三林镇中心小学的礼堂内清雅悠扬,三林江南丝竹乐团演奏的《梅花引》率先响起,柔韧的旋律勾勒出梅花迎风傲雪的画面,瞬间将全场师生带入江南丝竹特有的艺术意境中。这是三林镇连续两年为中小学学生开设江南丝竹开学第一课,今年,这门承载着江南文化的“课程”正式走进三林镇中心小学。作为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江南丝竹以“小、轻、细、雅”的风格闻名,国家一级作曲家顾冠仁教授为孩子们梳理江南丝竹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时表示,“让青少年参与其中,才能让这门艺术后继有人”。

舞台上,三林镇中心小学江南丝竹乐团的学生们,也分享了自己与民族乐器的故事。五年级的朱颂暚与二胡结缘,是因为被这两根弦能奏出风雨、流水甚至万马奔腾的“神奇”所吸引。从最初手指够不着琴弦、按不准音,到在琴杆贴胶布做记号反复练习,如今练二胡已成为他每天最快乐的休闲时光,“像和二胡说悄悄话,能把心里的歌唱出来”。三年级的刘津润则因琵琶丰富的音色选择了它,“古诗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现在终于听懂了”。尽管初学时常因抱不稳琵琶胳膊发酸、按弦手指疼痛想放弃,但在老师指导下逐渐“开窍”,如今她深知“反复练习的枯燥,都藏在最终奏响的美好里”。



姐弟俩和爸爸上台分享音乐故事 摄影记者 王凯

在乐团中,李卡阿娜和李卡尼尔这对混血姐弟格外引人注目。姐姐刚小学毕业升入预初,弟弟开学上四年级,他们的妈妈是瑞金医院的医生,爸爸是多哥人,就职于上海交大医学院。姐姐曾学过钢琴,却被江南丝竹的意境之美打动,“听到笛子声,就会想起爸爸带我去西湖边看到的柳树”;弟弟则觉得中国民乐里藏着“小秘密”,“这些声音是妈妈家乡的记号,能让我和这里更亲近”。活动现场,姐姐拜三林江南丝竹乐团成员、浦东新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宝宝为师学琵琶,弟弟则选择学习二胡。他们的爸爸卡森也来到现场开心地说:“热爱中国文化是我留在中国的原因,希望孩子们通过民乐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


活动现场 摄影记者 王凯

活动中,多所学校的乐团带来了精彩展演。同时,三林镇江南丝竹校园传承保护联盟也正式成立。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唐峥华介绍,后续还将组织跨校交流、艺术导赏等活动,让更多孩子感受江南丝竹的魅力,为这门传统艺术培育更多“好苗子”。

原标题:《混血姐弟拜师学艺,“江南丝竹开学第一课”奏响传承新声》

栏目编辑:黄永顺 图片来源:摄影记者 王凯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吴翔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