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级景区,为什么很少回头客?

01

5A级景区绝大部分人都去过,但如果问,哪个5A级景区你还想去第二次?

估计很多人都答不上来。

为什么?不是风景不美,也不是文化不深,而是游客走进景区后,千篇一律的倦怠感。

几乎雷同的“文化街区”,清一色的石板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小桥流水”,全国统一的义乌小商品,美食街永远在卖烤串和臭豆腐,打卡点标语都是统一的“我在XX很想你”......

出门旅游,真正改变游客印象的,往往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个个小细节。

有网友去了一趟敦煌,让他最难忘的不是看了多少洞窟,而是亲手描了一幅壁画;

也网友带孩子去潮州,孩子回家最常提起的不是潮汕美食有多香,而是手打牛肉丸的那十几分钟的乐趣;

还有网友去什刹海citywalk,亲历了老胡同里的烟火气,才发觉“北京原来还能这样玩”。

这就是今天旅游市场的现状,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我要玩出故事,玩出记忆点。”

而这恰恰是当下很多景区的短板:

  • 景区收入主要依赖门票,二消几乎卖不动;
  • 项目同质化严重,游客进去逛一圈,感觉和隔壁城市没差;
  • 商家抱怨“有流量没转化”,游客却在吐槽“钱花的不值”。

尤其近几年,景区复购率进一步下滑,渐渐变成了“一次性生意”。

携程景点玩乐数据显示,乐园类景区复购率从2019年的8%,下降到了2024年的6%,自然景观类景区复购率,下降到了11%。

游玩体验单一、缺乏特色体验、商业化痕迹过重是景区复购下降,游客留存困难的主要原因。

过去,门票是核心,人来了就是胜利;现在,体验才是生命线,游客玩得尽兴,才愿意买单。

根据携程景点玩乐数据,2025年体验类产品的搜索热度较2021年提升超300%,沉浸式体验文旅产品客单价较普通项目高出40%,但复购率却高于传统景区2倍。

“现在年轻游客呈现两级分化,比如这几年很火的长沙、大理、福州、泉州,年轻游客到了这些地方,可能不是去景区,而是去品尝当地美食、去逛街,深度体验当地的人文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能为了自己喜欢的IP,花大价钱去迪士尼逛上一整天。”

在携程玩乐业务负责人袁敏看来,“这届游客更加‘挑剔’,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有人帮他们把晦涩的在地文化和场景‘翻译’成游客看得懂、愿意买单的体验。”

反过来,游客需求变化,也在倒逼景区产品供给升级。“我们在目的地碎片化产品供给上,做了很多探索,发现有几类产品增速较快,第一类是在地化、深度文化体验类产品,比如非遗、民俗体验类产品;第二类是当地特色演绎型产品,比如像泉州木偶戏、潮汕英歌舞这类;第三类是一些特色户外产品。”

对于景区而言,当下的挑战在于,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同时,如何提供更好的增值体验,让游客停留更久、玩得更深。

02

过去几年用户需求的变化,体现在平台玩乐产品形态上,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门票+套餐——优选产品——景区共建。

卖票阶段,平台是景区门票分销的渠道,但随着用户对体验类产品需求的扩张,头部OTA携程从单一的门票入口,升级成了目的地的线上枢纽,将更多目的地特色产品和服务呈现给用户。

从2021年开始,平台POI店铺兴起,同时门票与餐饮、演艺、文创等形式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门票+X”套餐形式,比如门票+表演、门票+烟花秀、门票+餐券等,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体验,同时帮景区把价值链做长。

数据显示,2024年“门票+X”的套餐销售额已占到携程景点业务的近4成,成为用户的消费常态。

在深耕套餐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尤其是高端客群的需求,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优选类产品,提供更高阶的服务与权益,比如快速通道、增值服务、专属礼遇等。

不仅满足了游客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也大幅提升了景区收益。

以“携程优选”系列产品为例,其客单价是单门票的3.2倍,截至目前,携程优选覆盖了全国超过1500家高A级景区。

袁敏直言,随着用户需求的升级,平台和景区的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

“去年试点,今年正式启动,携程开始和景区探索共建模式,不再是单纯帮景区卖票,而是与景区一起打磨产品,把散落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有温度、有记忆点的消费体验。”袁敏介绍道。

“这个阶段,平台会参与到场景的方案设计中来,甚至参与部分投资,跟景区共同打造新场景、明星业态,因地制宜地帮景区完善其产品矩阵。”

通过景区共建、体验升级,把游客停留时间从1小时延长到3小时,把“走马观花”变成“沉浸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的共建模式,并不是那些需要景区巨额投入,大包大揽的大项目,很多时候只是“轻改造”。

“我们叫‘小切口’,利用景区里原本闲置的资源,做一些轻量化开发,就能撬动新的价值。例如,在张家界天门山,闲置物业被改造成VIP休息室;在一些景区闲置场地,引入轻型的咖啡厅、营地等业态,投入门槛不高,但效果立竿见影。”

在袁敏看来,很多景区受限于机制体质、人力物力等掣肘,很难快速推动改造项目落地,平台正好能补上这部分需求。

具体规划上,大体可以分为山岳、文博、水域、演出、乐园等十类景区,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共建方案。比如,文博类景区有人工讲解实景的剧本游、主题特展等共建方向;山岳型的有人工的外骨骼、观光接驳车等等。

“理论上大部分景区都有共建的空间,但更适合的,还是那些处于转型期、急需寻找新增长点的目的地。前提始终是提升游客体验,并结合客流量规模和投资回报等因素,审慎评估共建的可行性。”

“景区共建是一项长期工程,通常以一年到五年为周期。”袁敏表示,更重要的是找到理念契合、愿意长期合作的伙伴,把景区尚未充分挖掘的价值“翻译”成游客看得懂、愿意买单的体验产品。

03

具体怎么“翻译”呢?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景区共建项目涌现出了诸多代表性案例。

比如,今年五一期间,携程景点玩乐与福建土楼非遗技艺传承中心联手合作,通过构建“建筑技艺传承(夯土磊楼、人工讲解)+民俗生活还原(登楼参观,提线木偶表演观摩)+创意手作工坊(彩绘、土楼捏泥)”三维体验矩阵,使南靖云水谣景区内的钟兴楼迅速走红,实现单日最大承载量提升2.7倍,异地长线客群占比达95%。

再如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携程为其提供了从售票闸机、线上预约和支付系统,到人工讲解产品设计、常驻运营团队搭建的一揽子方案,覆盖入境游客的购票与服务保障。

同时通过共建赋能,人工讲解产品定价在50-150元之间,既满足了游客需求,也成为博物馆新的营收增长点。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浦东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在与历史人文类景区(含文博类景区)的战略合作中,“人工讲解服务+场景价值延伸”的合作模式受到市场广泛认可。

此外,在甘肃敦煌,通过打造“敦煌美学”工坊,挖掘印章印法体验、壁画临摹、敦煌写经、非遗剪纸、传统木骨泥塑体验、汉简研学课等深度玩法,构建社交引力场,在年轻客群中形成“以艺会友”的新型社交货币,为其它非遗项目提供了可参考路径。

据袁敏观察,其异地远端客户在一个目的地平均停留时间为3-4天,而用户在游览完目的地必打卡景区后,是有空余时间的,携程景点玩乐正在为用户寻找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必玩体验,把它们产品化、标准化展示给用户。

比如成都可能是:

  • 喝茶听剧:盖碗茶+川剧变脸,这是属于成都的独特节奏;
  • 慢生活体验:采耳、麻将,外地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会觉得新鲜又接地气;
  • 地道美食:不仅是火锅,还有川菜博物馆的互动课程,把吃饭变成文化体验。

再例如,广州的地道玩法可能是早茶、粤剧、骑楼文化;到了西安可能是秦腔、皮影戏和一顿地道的摔碗酒。不同城市的标签各不相同,但核心在于:让游客回去之后能讲故事,有记忆点。

据了解,携程计划在今年内,联合合作伙伴挖掘更多的必玩体验,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玩法库。可以说这是平台从门票渠道向“景区玩法策划师”的又一次进阶,不再只解决“供需匹配”问题,而是主动参与需求定义,再通过供应链把这些需求变成落地体验。

旅游的核心从来不是“看过多少风景”,而是“留下多少记忆”,当游客愿意为一段故事、一次体验而重返目的地时,那才是真正属于文旅行业的长久生意。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