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上午8时47分,上海木偶剧团著名“海派木偶戏”艺术家、一级编剧赵根楼,因病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爱他的人,享年82岁。得知噩耗短短几分钟,秦峰就收到很多校友和学生的电话和短信,纷纷表示要来送赵老师一程,正在外地拍戏的彭昱畅也给班主任秦峰发了微信,虽然没办法赶回来送老爷子最后一程,也拜托秦老师一定要帮他送一个花圈寄托哀思。秦峰说:“赵根楼是上戏木偶专业创始人之一,也是上戏木偶专业首任主任。从2004年他扛起这个重担,到2018年他因身体原因渐渐退出讲台,每一届学生都得到过他的教导、帮助和指点。他是从上海木偶剧团退休后来到上戏,总说自己并非学教育出身,可是他用人格魅力和无私大爱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艺术,还有为人处世。我永远记得他挂在嘴边的那几句话——认真做专业,踏实做好人,我们每个学生都不会忘记他,永远想念他。”
赵根楼近照
他坚信小木偶有大空间
赵根楼1942年出生于上海,在中国木偶艺术领域,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人物。他既是“海派木偶戏”的代表性艺术家,更是木偶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的一生,与木偶艺术紧密交织,见证并推动了木偶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革与进步。他从事木偶皮影戏的编剧和导演工作长达50余年,成绩斐然。1992年,由他执导的科幻剧《哪吒神遇钛星人》荣获第三届文华导演奖,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创意和精彩的呈现,为木偶剧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让更多人看到木偶戏在题材拓展和形式创新上的无限可能 。
在推动木偶艺术传承方面,赵根楼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2004年,上海木偶剧团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开创了首个木偶专业本科班,本已从剧团退休的赵根楼临危受命,在开学前一个月成为这个开创性班级的“主心骨”。从师资班底的搭建,到招生工作的开展,再到课程体系的确定,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当时,面对外界对这个新兴专业前途的质疑,如“这个班有前途吗?”“毕业找得到工作吗?” 他始终坚定地相信木偶戏的广阔未来。
赵根楼指导学生排戏
“我们木偶专业毕业生很少会愁‘找饭碗’。”赵根楼说,“木偶戏不仅仅是仿真,创新空间很是巨大,天地广阔的木偶戏,讲究‘专于玩偶,兼能演艺’,木偶剧正与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即便是本科班开创之前,中专毕业的学生,除了留木偶剧团担任木偶表演、制作工作外,也会去到话剧、舞剧、音乐剧舞台,或是涉足影视圈。而本科毕业生因具有更好文化素养,不但能演,还具编导创作能力,因而更为抢手。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2011级本科毕业生秦峰当年在赵根楼的推荐下留校,如今已是上戏木偶专业优秀教师。以同期毕业生为例,他的同学纷纷深入各个文化领域,有从事早教和学前教育的,也有活跃在艺术疗愈领域的。木偶灵动的表演形式,大人小孩都喜欢,是名副其实的“百搭专业”。
秦峰和赵根楼老师合影
谁不想念他的“干煎带鱼”
不仅是彭昱畅的微信,赵老师的离开把如今散落在各地的老同学、老校友都“炸”了出来。“赵老师总说,他不是学教育的,就是个退休老人再就业,发挥余热而已。但他教会我们的不比任何一个老师少。”秦峰说,“赵老师只比我外公就小三天,怎么算都是我们爷爷辈的,但他幽默风趣,从不倚老卖老。他对我们的好,就和亲爷爷、亲外公一样。”
赵根楼的学生几乎都尝过他的两道名菜——干煎带鱼和“霸王别姬”。秦峰回忆,在高铁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快捷的年代,每次去外地演出,赵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烧很多菜带给学生和年轻教师改善伙食。2012年,他带团去四川南充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我们坐绿皮火车,要二十多个小时。赵老师大包小包提了许多瓶瓶罐罐,有他家寿宁路上有名的盐水鸭,还有他拿手的干煎带鱼、煮干丝、榨菜炒肉丝。他为人勤俭,带鱼连头带尾一点都舍不得浪费,但每次给大家分菜,他都把中段给我们,自己吃头尾。他还会在每个罐子上贴上食用日期,根据菜的保质期让我们这顿吃这个,下顿吃那个。以前都觉得去外地演出是苦差事,但跟着赵老师,一路都是大餐。”
赵根楼最后指导木偶戏《变色龙》
事实上,赵根楼在离世前已经在ICU住了将近一年。去年6月14日,因病几乎已不出门的赵根楼,得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2021级表演(木偶)教学剧目《变色龙》演出,他欣然前往观看并提了许多宝贵意见。次月酷暑,他脑梗住院,但顽强的他很快恢复出院。去年9月,木偶专业成立20周年庆典,他没法亲临现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同学纷纷去他家里看他,大家都没想到,之后没几天他再次脑梗昏迷,进了ICU就再也没有转醒。近一年来,秦峰每个月都会看老师。他说:“虽然他一直睡着,也没办法跟我们说话,但看看他也是一种安慰,握握他的手就有力量。”
原标题:《退休后登讲台,他用“余热”为小木偶开拓大空间,怀念海派木偶戏艺术家赵根楼》
栏目编辑:江妍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