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化人的精气神

在马思聪的《我怎样作抗战歌》中,我们读到了一代文化人的精气神。

广州沦陷之际,音乐家马思聪与作家欧阳山联袂创作了粤语歌曲《武装保卫华南》。他说:“轰炸下的广州留在我胸中的不是恐怖,却是激昂……在高压力下提炼出更坚强的战斗精神。”

于民族危亡之际,从云山珠水、狮子山下,到南岭崇山、东江之畔,文化人纷纷走上前线,以笔为枪。

民俗学泰斗钟敬文采写了《抗日民族老英雄》《指挥刀与枪笔》《牛背脊》等作品,描绘了一批抗日将领的动人形象;音乐人深入农村、前线、军营,马思聪等音乐名家时有公开演出;知名文艺家吴晓邦、梅耐寒、洪深、熊佛西和何培良在粤北活动,让戏剧得到普及和提高……

在战时省会曲江,先后出现了《北江日报》等9家报纸和《新华南》等7种刊物,出版机构陡然增至34家。1941年曲江有书店43间,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印刷厂30间,超过全省总数的一半。

这些粤港的烽烟往事和故人,组成了抗战文化史里的璀璨群星。还有一群人,在静水深流中,护持中华文化根脉。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后来成为新中国广州博物馆首任馆长的胡根天先生。当日寇在沦陷区大肆掠夺中国文物,胡先生坚持在粤桂后方跋山涉水,搜罗文物,存续文化火种。

最近,《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出版发行。该书重现一介书生郑振铎留守上海的日常生活史,讲述他为国家抢救珍本古籍的文化抗战故事。

唯有心存希望,才能在极端艰苦的时刻,依然目光长远,步履坚定。在朝不保夕的岁月里,他们护持日常生活中看似“无用”的文化艺术,何尝不是出自对中国必胜的信心!

(朱绍杰 梁善茵)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3日 22:00[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