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读懂每一粒种子的“摩斯密码”

  编者按:提到农业,脑海中是否会浮现“足蒸熟土气,背灼炎天光”的传统劳作图景?其实,有一门扎根土地却接轨前沿的专业,正在用科技改写农业的未来。科普中国《大国粮策》推出系列策划,带你解锁农学专业的全新面貌。本期带你走进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世界,深入这一连接传统与未来的学科,展现如何将先进技术真正落地于广袤农田,释放每一寸土地的最大潜能。

  当人类第一次将野生谷物撒入土壤,作物栽培学便悄然诞生。传承着“春种秋收”的古老智慧,现在正用科技重新定义种地的方式。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什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为作物学领域的核心分支,聚焦粮食作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耕作制度,实现“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目标。简而言之,它不仅关注“怎么种出好庄稼”,更追求“用最少的投入,种出最好的粮食”。

  一粒种子的时空旅行

  从刀耕火种到智能调控,这门学科的发展见证了农业生产的四次重大革新。

  传统耕作:依靠经验积累,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高效利用土地,奠定农耕文明基础;

  近代改良:引入化肥、农药与机械耕作,初步提升生产效率;

  科学栽培:结合植物生理学与土壤学,实现按需施肥、精准灌溉的规范化管理;

  智慧农耕: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让耕作从“看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

  图片由AI生成

  在技术应用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早已突破传统框架。

  精准栽培技术:通过遥感监测与田间传感器,实时调控水分、养分,既保产量又减浪费;

  轻简化耕作:机械精量播种、机械收获、免耕、少耕技术减轻劳作强度,实现“省力高产”;

  生态耕作制度:轮作倒茬、种养结合模式,兼顾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

  抗逆栽培:针对干旱、病虫草害等逆境,研发适应性栽培和化学调控方案,增加作物抗逆性。

  如今,这门学科正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无人农机在田间自动驾驶、手机APP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生物科学技术改良株型与抗性……曾经“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正在被“科技种好田”的高效取代。

  图片由AI生成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路径

  课程体系涵盖《作物栽培学》《耕作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等……

  理论学习之外,实践是这门专业的灵魂。

  田间实践: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亲手操作机械,观察作物生长规律;

  实验室研究:测定作物生理指标,分析土壤养分,为栽培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农场实训:在现代化农场中,学习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前沿技术。

  以山西农业大学实践模式为例,“4 年实践不断线”的模式,让学生们从大一的基础实验到大四的毕业实习,在土地与实验室的交替中,深刻理解实践的奥秘。

  图片由AI生成

  多元选择,助力农业发展

  毕业就业方向多元,职业前景广阔,主要涵盖五大路径。

  农业技术推广:深入田间地头,将科技成果送入千家万户,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科研教育: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后备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企业:参与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产业化运营,提升农业效率;

  政府与基层:参与农业政策制定,或担任“乡村振兴带头人”,引领区域农业发展;

  自主创业: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用技术实现“百千万亩地”的效益最大化,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图片由AI生成

  未来,让每一寸土地更有价值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耕地资源紧张、粮食安全等多重挑战,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正朝着“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持续突破。

  低碳耕作: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探索生态友好的种植模式;

  抗逆稳产:通过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结合,应对极端天气对作物的影响;

  数字农耕:借助 AI 与大数据,实现“一地一策、一户一方”的精准化管理。

  从黄土里的汗水到屏幕前的数据,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早已不是“辛苦”的代名词,而是一门用科技守护粮食安全、用智慧创造绿色未来的朝阳专业。在这里,你既能触摸土地的温度,也能拥抱科技的力量——因为每一株茁壮成长的作物,都是对“耕耘者”最好的回报。

  作者:田新宇 张梓煜(实习)

  审核专家:原向阳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

来源:光明网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