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根脉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中国一日·走进中华文明》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 编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内,“昌邑籍田”青铜鼎静立幽光之中。当指尖拂过鼎腹冰凉的青铜,目光停驻于那十五字铭文——“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卌八斤,第二”,两千年前的风雷便穿透尘埃呼啸而至。

《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凝聚了40余篇华夏文脉故事,来自40余位作家就地下沉,引领读者走近中华文明,赓续火种。江西作家王芸深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器物铭文中探寻华夏基因。文物,是历史的低语,也是为后人留下的浪漫史书。铭文正是时间的密码:“昌邑”指向山东故地,标记器物主人——那位命运跌宕的昌邑王刘贺;“籍田”更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汉代农耕文明的核心仪式与森严礼制。青铜鼎非孤立存在,它与出土的编钟、玉组佩等礼器,共同构建了一座微缩的王朝金字塔。那是礼乐文明穿越时空的生命力。478件金器,马蹄金、麟趾金沿口细密繁复的金丝纹饰,是工匠精神的璀璨结晶。而金饼上“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的铭文,瞬间凝固了历史的悲情一刻——这些金器被仓皇埋入地下,成了刘贺凄惶晚景最刺目的注脚。

器物不言,自有千钧。它们以自身的存在,印证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强大塑造力:礼制构建秩序,文字承载道统,宗法维系认同,技艺凝结智慧。这些深埋地下的信物,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基座最初的坚硬岩层。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地球北纬30度附近,高原溪谷冲出一条摄魂夺魄的刺绣。她的名字叫作长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内,徐春林的笔触凝驻于青铜立像。三星堆青铜神树在幽暗中舒展枝丫,黄金面具的镂空眼瞳穿透三千年尘埃凝视今人,一种文明的震颤从足底直抵心间。不同于古埃及法老的黄金葬具,青铜人面像外覆着的金箔,以黏合剂轻覆面容,似为神巫赋予通灵的辉光。四件金面罩的出土,颠覆了“黄金面具专属西方”的定论,更昭示早期文明对神圣仪轨的共通想象。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则是另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带领团队抽丝剥茧。他们发现的不只是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体制,更有一座比都江堰早两千年的水利系统。当探铲从淤泥中唤醒陶器、菱角与家猪骸骨,五千年前先民种植水稻、采食杨梅的烟火日常骤然鲜活。从1994年列入预备清单,到2018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的这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良渚申遗总顾问陈同滨的慨叹,道出文明守护的壮阔史诗。

千山同根,万水归江。文化根脉,是旧根亦是新根。声音是古老的符号,从声音密码中,我们读懂了古老的文化基因。什刹海的晨雾尚未散尽,一位老者临水而立,喉间流淌出《项羽本纪》,让我们重回历史现场。当张卫东以国子监官韵吟诵《九歌·湘夫人》时,“帝子降兮——北渚”的悠长拖腔,如一根丝线串起两千年的时光珠玉:“吟诵不是表演,是与古人的促膝长谈。”四时节令的孔庙雅集,被赋予当代肌理:宣纸叠成的“敬书疏”供奉于案,年轻人行古礼、诵《孝经》,指尖随吟诵节奏轻点竖排繁体字……

以器物为锚、以技艺为舟、以声音为楫,全书431页、36.7万字凝聚为中华五千年的沧海一粟。那首名为“中华”的古老歌谣,在当代土壤里静默生长,震耳欲聋。

(江西日报)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3日 15:0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