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如东县文化馆积极开展“艺起童行”暑期少儿公益培训活动,为当地孩子带来一场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课程涵盖了绘画、声乐、相声等多个艺术领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不远处的油坊口村,画师们的手绘宫廷扇正打包发往海外市场,这些色彩绚丽的扇子,不仅带去清凉的风,更带去如东农民画独特的江海风韵。
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如东民间绘画源远流长,相传在清同治年间由苏州传入,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一个分支。早期主要为民间工匠所运用,瓦匠在灶台、墙头等处描上鱼虾之类及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以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木匠在床沿、橱面绘上色彩艳丽的山水花鸟,寓意吉祥;纸牌制版时则刻上历史小说、传说中的人物绣像。这种民间艺术深深扎根在如东大地,为农民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1年6月,如东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近年来更是连续五届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东农民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貌,构图饱满,赋彩多用红、黄、蓝、紫等大色块,对比强烈,还根据题材的特点吸纳中国画、油画、水粉画的技法。其颜色绚丽、风格质朴,多表现当地的生产生活,具有鲜明的江海风韵,即使在一些不是以大海、渔民为主题的日常绘画中,画面也常会出现鱼、文蛤、蓝印花布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元素。从十几岁便开始学习农民画创作的徐善凤虽已年近70岁,但仍保持着每天画画的习惯。她介绍:“如东农民画看起来比其他农民画更细腻,这跟绘画方式有关系,它并非直接在宣纸上勾画,而是承袭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
如今,如东县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抓手,打造农民画特色学校,制定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在如东县实验中学,美术教师冒孪国定期为农民画传习基地授课,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农民画的起源、发展、绘画特点等,并尝试创作具有现代主题的农民画。
2025年暑期,如东县文化馆积极响应国家全民艺术普及的号召,深入践行“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的使命,精心筹备并开展了“艺起童行”暑期少儿公益培训活动,为当地孩子带来一场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培训涵盖了绘画、声乐、相声等多个艺术领域,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文化名片,艺术盛宴
2025年4月12日至23日,江苏省如东县美术书法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如东首次以县级创作群体名义在中国美术馆集体亮相,65位艺术家的67件精品力作集中呈现了这片土地的艺术底蕴与时代气息。
本次展览以“薪火赓续 翰墨耕海”为主题,不仅展示了如东传统的书画艺术,还特设了“如东农民画精品展”板块。16幅精心挑选的农民画作品,以鲜活的笔触描绘了百姓生活与渔家风情,向观众展现了南黄海地区的独特风情。
如东县美术书法作品晋京展。图片来源/如东发布
南通人文底蕴深厚,形成了“人才辈出、名家迭现,佳作纷呈、成就卓著,融通中西、多元发展”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表示,作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兴盛地,如东把具有地域特征的“扶海文化”融入中国美术坐标体系,展现出江海儿女耕海图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如东现代民间绘画的蓬勃发展,始自20世纪60年代。当时画家康平回到家乡如东开展群众美术教育,组织多期业余美术创作培训班和中小学生美术学习班,掀起农民画创作热潮。
到90年代,通过向上海金山农民画等学习,以及对如东传统灶头画、床雕画等进行研究,如东农民画的创作面貌一新,为如东打造绘画新名片奠定基础。
如今,如东县涌现出了以方冰山、王冬龄、吴元奎、丛志远、任平、丁杰、康荣、管怀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书画艺术家。 新生代的迅速成长也为如东农民画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青年画师祁立美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将专业所学运用到农民画创作中。在如东现代民间绘画研究会会长蔡虹鼓励下,她一改前辈们以小场景创作为主的特点,开始尝试大场景创作,并在一些创作中加入分屏手法,如东农民画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紧跟时代步伐绘出致富路
如东县坚持文化强县战略,通过政策扶持、阵地建设、人才培育等举措,推动美术书法事业与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发展至今,现代化港口、建设场景、直播卖货等新农村、新生活的内容,逐渐成为如东农民画的表现主题,美术教师冒孪国认为:“农民画要向前发展,必须在彰显地域特色和表现时代主题上深耕。”如冒孪庆《卖蛤人》,展现渔民喜获丰收、销路不愁的情景;李忠余《我们村里的步行街》以俯瞰视角刻画了乡村生活新貌。透过作品,当地城乡发展成就鼓舞人心。
如东农民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油坊口村,村民们有着农闲时在家画画、做手工的传统。经过多年发展,工笔国画绘制已经从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增收致富的文艺力量,2020年,村里已有100多人靠闲时作画实现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
村党总支书记石捍东介绍,40多年来,全村共有专业绘画的个体户10多家,吸纳本地劳动力参与绘画、团扇制作的人数达到400多人。油坊口村产品以国画和墙壁画为主,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随着近年小洋口旅游业的兴起,聪明的油坊口人还在工笔国画的基础上,开拓出了绘画工艺品,以手绘宫廷扇最受市场青睐,不仅畅销国内各大旅游景点,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油坊口村墙壁画。图片来源/如东发布
如东县计划进一步扩大绘画产业规模,作为提升农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石捍东表示:“我们要成立油坊口村工艺发展有限公司,把我们的小作坊全部联合起来,让传统绘画产业能够发扬下去。”
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也在今年5月的书画作品展上提到:“我们将以文化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夯实阵地建设、突出人才培育,以高质量文化供给让如东人文更加璀璨。”
在这里,农忙时田间地头是农民,农闲时画坊工作室是画师。一双双曾经饱经风霜的手,如今握着画笔,绘出幸福生活的图景,一双双稚嫩的手,也在他们的带领下,绘出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文/袁昕
资料来源:如东发布、南通发布、如东文化、人民日报文艺、瞭望、如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