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江作苏
一些变化正在悄悄发生:有学者在著作中提到,若干年前,不少驻华使馆以及经济代表处等能够讲中文的人很少,现在几乎都能讲比较熟练的中文;而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化,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已经逐步跨越文化边界,初步具有多语种多样态走向国际的基础架构和能力。
这是跨文化传播中的场景一角。从伦理视角出发,文化的互相传播有交叉、互融、参照的多元语境,是一种善为;而在丛林法则时代,西方曾秉持的文化傲慢意向,已不为数字时代的客观环境所容。我国是当代跨文化传播的受益者,也是反哺者,因此态度坦然,合力推进。
进则进矣,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守则无成,进者生存。我们的生存主张是有序、有伦、有度,而绝不是持文化霸权主义对他者的压制、扭曲、排斥。
朝何处进?理论界就此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以期把握走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级教授陈力丹从技术与人伦两个维度思考的结果是:当前包括新闻在内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已从媒介技术驱动,转向关注人的存在与交往。
这个观点涉及了两层意思,一是媒介技术,二是人的价值,两者都是做好跨文化传播的要素。有专家概括为:做跨文化传播要“两个无限”,即无限吸收技术和无限服务于人。
跨文化传播以进为策。我国古代就认为“进”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智慧。《周易》曰“人谋鬼谋,百姓与能”,意思是说,人谋在先,则神明助之,大众由此亦得到合力推动事业的赋能。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主动为之,因为在跨文化传播的大系统中,整体与局部之间存在着“非加和性”的关系。由于增添中国特色的新质,在局部构成整体时,新质的出现不仅填补了西方优势旧质的渐退,其整体是大于局部之和的,这就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原理。
因此,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在跨文化传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为之路,这就是“进”的价值所向,也是“进”的目的所在。当大大小小的传播主体都动起来了,形成的势能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传播伦理规范的执行正在受到挑战,伦理原则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并没有世界性监督机制,而在战火与纷争不断的当下,东方大国的亲诚惠容主张,是与相应的文化坚持相得益彰的,这种身体力行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在传播场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呼应。
尊重文化多样性,维护传播伦理公平性,创造讲述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的丰富性,最终形成以媒体建设为重点,实现平台圈粉引流;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实现强基提能;以为人服务为根本,实现产品“破壁”“出圈”,一个和谐有序的跨文化传播格局,会伴随实践的丰富与方式的贴心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