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上“丑东西” 文化消费有了“活人感”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记者 厉玮

上个周末,火爆杭城的首届“淘宝丑东西”线下展延期闭展。短短两周的时间,日均人流量超过3000人次,周末更是人数翻番。

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网络上一货难求的“显眼包”们都被搬到了展览现场。青蛙勺子、绿马头套、脚趾鞋等热门“丑东西”逐一亮相,年轻人在羊毛毡买家秀、十二生肖巨型时钟装置、丑萌挂件墙等装置前打卡拍照。大家在走出展厅后纷纷感叹——“好有‘活人感’!”“太丑了,但越看越上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流,继“氛围感”“破碎感”“松弛感”之后,今年又流行到了“活人感”。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所谓的“活人感”就是不完美,有瑕疵,真实鲜活,热气腾腾,感觉“就像个活生生的人”。

“美的东西千篇一律,丑的东西万里挑一。”“美是标准答案,但丑是我喜欢。”由此可见,这些“丑东西”所体现出的“活人感”,是这个时代年轻人集体情绪的投射。不得不说,如今这群“Z世代”青年敢丑、敢疯、敢玩。

以“丑东西”展的热门展品《八米流体橘猫》为例,它简直是当代打工人渴望“精神躺平”的真实写照,不少年轻人看到了职场中的自己,“活人感”满满。这种社会性的共鸣,恰恰是当代年轻人最需要的情绪价值之一。

在传统的商品逻辑中,缺陷、瑕疵、丑陋往往是价值的减分项。滤镜美化的生活、营销话术的推荐、算法包装的表达之下,未经雕琢的“活人感”如同一股祛魅的清流突围而出——完美人生看腻了,我想看点“人间真实”。

暑气熏蒸,西子湖畔,梧桐树下老人们跳着交谊舞,年轻人架起三脚架等待落日,下班的人骑着自行车御风而行。这些都是滤镜与美颜之外,数字时代最生动的“活人感”和最蓬勃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眼下杭城年轻人扎堆的文旅消费活动比比皆是,其中把情绪价值和参与度拉满的主要方式,就是融入越来越多“活人感”的元素。于是,在照见大众情绪倾向的过程中,各种热门的好活动、新创意层出不穷。

这个夏天火爆出圈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就是一个足以打动人心的“活人感”故事。电影的最后,小猪妖对着黄眉怪坚定地说出,“我想要活成我喜欢的样子”。这一刻,平凡的你我和小妖怪共情了——生活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从来不在那些完美的瞬间,而在于每个人努力活着的过程。


(文化责编:拓荒牛 )